湘教版七上2.3世界地形图第2课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上2.3世界地形图第2课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7 15: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地形图
第二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意义:
将一定范围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它表示该区域中某一海拔高度的各个地点的集合。
A
C
B
D
E
F
A
C
B
D
E
F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描绘
0
100
200
300
0
100
200
300
把所有海拔数值相等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根据一定比例尺缩小
将许多条等高线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一幅等高线图。
二、等高线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坡度较缓
坡度较陡
等高线较疏
等高线较密
缓坡——
坡度缓,水平距离上的高度变化不大,等高线稀疏。
陡坡——
坡度陡,在短距离内高度变化很大,等高线密集。
山峰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
脊线
山脊——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脊线
A
B
C
山谷——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谷线:集水线
A
B
C
第三节
地形图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的地形为鞍部。
第三节
地形图
陡崖——
陡崖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表示高度变化很大。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着色
第三节
地形图
练习:绘制某一地区的地形剖面图。
第三节
地形图
第三节
地形图
课堂练习: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是什么?
A
E
C
B
D
第三节
地形图
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1)定义判断
(2)凸向判断
(3)辅助线判断
答案:
A
是陡崖
B
是鞍部
C
是山谷
D
是山脊
E
是山顶
答案:
A
是陡崖
B
是鞍部
C
是山谷
D
是山脊
E
是山顶
思考:1、等高线有哪些特点?
(1)、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高度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3)
、同一图幅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等高距)相等。
本节知识小结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特点认识



海拔和相对高度
定义:含义
测量方法
换算方法
常见的地形类型
地形的概念
地形五种形态
五种地形的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含义
如何绘制等高线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