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神奇的眼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神奇的眼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28 15:2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课题
神奇的眼镜
授课人
课标要求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眼睛、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学习规律,本节课在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本节知识在学生的生物课或其他方面也已经接触过,现在只是学习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这些仪器上的应用,感觉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3.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4.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2.
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3.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4.使学生具有眼保健的意识。5.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大小的调节,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探索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复习引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为什么有的同学得了近视眼,而人老了会得老花眼?他们是怎样矫正的?
1、复习厚凸透镜焦距小,偏折能力强。2、提出疑问:为什么?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眼睛1.构造: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2.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3.调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像成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像成在视网膜上。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3.矫正方法: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延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弱
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

,因此使来自

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2)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3)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近视眼;b.远视眼.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只能看清

处物体,看不清

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近,因此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先讲解眼睛看物体的原理晶状体加角膜相当于凸透镜眼睛是能变焦距的凸透镜,但像距保持不变为什么正常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明视距离
不良习惯脑神经调节的倒正
使学生形成从概念学生可能不能总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4.矫正方法:利用

透镜能使光线
会聚
的特点(提前会聚),戴

透镜矫正。3.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AC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D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B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学生练习
需要引导才能总结出规律
新课教学
3.放大镜放大镜实际上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与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调节:远离物体像变大。
4.实像和虚像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说明。5.反馈练习:(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2)通过装有酒的白酒瓶看商标纸反面打印的日期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放大正立虚象成像原理解释
学生熟悉可以理解
新课教学
1.照相机
(1)观察照相机模型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成倒立缩小的像。
(2)照相机的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得到底片,在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调节:利用课件展示: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先让学生作图得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特点,再看书结合书上的图具体讲照相机的原理镜头相当凸透镜,胶片相当光屏。倒立缩小实象。掌握应用,怎样调节像距。
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2.投影仪
(1)原理:投影仪的镜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凸透镜。演示:将反光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在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幻灯片倒插可看到正立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2)调节:利用课件演示,得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向下移,投影仪远离屏幕
同理得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倒立放大实象
多媒体学生看见很多了,可以理解
新课教学
透镜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例子都是单透镜应用,如果我们把透镜组合起来又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一、视角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移近了就可以看清楚。看不清楚蚊子的嘴,用放大镜就可以看清楚。?把物体移近或放大都能看清楚物体,这二个看似不同的变化当中有什么变化是相同的吗?(增大视角)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2、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提问:要看清物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师生共同分析:把物体放大;把物体移近。二、显微镜1、作用:观察动植物细胞等微小看不清的物体2、结构及作用:物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反光镜(凹面镜):会聚光线,照亮载物片上的物体。3、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该像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三、望远镜1、作用:观察远处看不清的物体2、结构及作用:物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3、原理: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物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有目镜和物镜简单了解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望远镜简单了解
兴趣应该很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思考:为什么物镜成缩小像,却让我们感觉物体放大?通过拉近像到眼睛的距离来增大了视角4、了解其他形式的望远镜。
课堂小结
1.眼睛视物原理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3.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4.投影仪成像时投影片离镜头较近,像离镜头较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5.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并且物体离放大镜要在一定范围内。6.视角和什么有关,如何增大?7.显微镜与望远镜原理对比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  树   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  晶状体 就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  就相当于光屏.2、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 乙 中的那一副.3.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4.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80
1、2、3、4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1、分清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图,矫正眼镜2、注意学生认为精神的培养,不歧视远视同学,摆正心态3、凸透镜相有放大作用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这节课内容比较集中,但有一定的难度,不好理解,但如果前面的光学作图理解的话这也不是难点。但对于照像机放大镜幻灯机的具体应用得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结合生活中的透镜讲解物镜、目镜作用。学生容易混淆,今后加强记忆,结合习题理解。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