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下地理 5.1地理区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八下地理 5.1地理区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7 15:0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地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2.能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列表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实际,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而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的差异。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课:(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参照图5.1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小结:主要表现是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一月均温零度以下零度以上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年降水量800mm以下800mm以上干湿状况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气候类型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文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到三熟经济作物小麦水稻森林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棕壤红壤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二、四大地理区域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名称位置范围划分依据主要省份北方地区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和苏、皖北部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喜马拉雅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包括西藏、青海和
四川的西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6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完成第6页活动思考回答。活动题目参考答案:1.有相似性。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板书设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