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课标
课程内容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运用资料比较南方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用事实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程具体目标:
1.通过地图对南方地区进行定位,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分析南方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运用实例分析说明农业生产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了解这两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南方地区的区域概况和自然环境,理解南、北方地区农业的差异。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南方地区的水能资源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示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2.通过比较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南方地区的区域概况。
2.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难点:
1.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
四、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南方地图的景观图片,直观感受区域特色。
【自主预习】
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教材P16-P19,并在相应的位置做好笔记。展示自学PPT。
【教学流程】
(一)认识位置与自然特征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对比“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利用“南方地区地形图”,动手描画南方地区的范围并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南方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在P16图6.8南方地区图中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
(3)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形:圈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找出南方地区的地形区,分析地形特点。
气候:出示气候分布图、干湿区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归纳气候特征。
河流: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矿产和能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4)农业生产特点
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认识区域差异
【课堂活动】
1.对号入座
阅读课本P17-P18,对南方地区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考察,把下列各区域的特点填入相应的区域。
①丘陵、山地为主;②地势平坦,水网密布;③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④中低周高,紫色盆地;⑤最大的油菜产区;⑥最大的茶叶产区;⑦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⑧红壤集中分布区,广泛种植油茶、杉木、马尾松等。
2.合作探究
(1)分析为什么西双版纳不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受寒潮影响?(引导学生从地形因素考虑)
(2)分析南方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补充相结合的策略,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先组内交流完后给全班展示,教师适当指导纠正补充,加深对南方地区内部区域差异和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