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课
型:
欣赏?
评述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教材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追寻大师的意境等版面分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了解传统不是凝滞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及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色。
过程与方法
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尝试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
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学具:毛笔、墨、宣纸、画毡、国画颜料。
教学策略:看、学、实践、创新。
第一课时
教
学
环
节
个人复备
导入阶段
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发展阶段
结合多媒体介绍中国“文房四宝”:毛笔:中国毛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按原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从书画效果上要求笔“齐、锐、圆、健”。“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笔锋圆转,挥扫自如;“健”指笔锋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墨:徽墨。为了便捷,现以墨汁替代,如“一得阁”“曹素功”等。纸:宣纸。其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作画骨神兼备,最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宣纸同时还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砚:端砚——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清晰、易发墨而不吸水。
?
深入阶段
教师介绍并示范笔法:皴、擦、点、染。用笔方式:中锋、侧锋、逆顺、顿挫、疾徐、转折。墨法:浓、淡、干、
湿、枯、焦。用墨方式: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宿墨、泼墨。皴法:皴法是山水画为表现山石的质感所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其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披麻皴——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代表作品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重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以侧锋横向之笔画出石质肌理,再用淡墨渲染。雨点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点出,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代表作品有范宽《雪山萧寺图》,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健”的独特风格。折带皴——这种皴法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教师介绍中国画的构图,又称章法或布局。中国画的画面构图透视关系是多点的,没有固定的一个视点,中国画这种散点的、移动的透视关系给画面提供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由空间。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山水画意境: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双重构建,其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精神表现,而是运用“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构成意境空间,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度和谐的体现。《芥子园画传》:中国清代绘画技法图谱,又称《芥子园画谱》。为文人沈心友请诸多画家编绘而成,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非常适合初学者习用。画谱问世300余年,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学习绘画,都将这本书作为研习范本。其中第一集山水图谱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书命名,内容分画学浅说、设色、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等部分。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绘画取材广泛,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在笔墨技法上,兼善工笔与写意,呈多种面貌,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审美情趣。赵孟頫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并与“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绘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石涛:清初四僧之一,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阶段。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
实践阶段
3.
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作业要求:体验笔墨用法,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水画。
?
展评延伸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教后感
讲解了山水画的技法之后,我让同学们画一画家乡的秦望山。大家兴致很高,画出了自己对秦望山不同的感受。尽管技法不太纯熟,但画出了自己的感觉,很生动。把同学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更能引起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