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带上她的眼睛(1)
初一年级
语文
刘慈欣简介
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三体》摘下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带上她的眼睛》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1999年10月刊,荣获该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在叙事特征上,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
情节生动的特征。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作家浓墨重彩地渲
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在人物方面,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
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
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1)谁带走了她的眼睛?
(2)她是谁?
(3)她的眼睛有何特别之处?
(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5)眼睛被带走后,发生了什么?
带上她的眼睛
这篇长文应该怎样读?
浏览
这篇长文应该怎样读?
浏览
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这篇长文应该怎样读?
第一轮——全篇浏览
(1)根据任务获取重要信息
(2)在文中圈画重要信息
(3)浏览时间为7分钟
浏览任务
浏览要求
(1)谁带走了她的眼睛?
(2)她是谁?
(3)她的眼睛有何特别之处?
(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5)眼睛被带走后,发生了什么?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1:谁带走了她的眼睛?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第1段)
疑惑1:谁带走了她的眼睛?
疑惑2:她是谁?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第2段)
疑惑2:她是谁?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2:她是谁?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
领航员。”(第29段)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3:她的眼睛有何特别之处?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第8段)
疑惑3:她的眼睛有何特别之处?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第1段)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思考:主任为什么要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呢?
疑惑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第1段)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
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
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第37段)
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
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第37段)
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第39段)
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
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第37段)
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第39段)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
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
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
长时间延续下去……(第41段)
她将永远被封闭在狭小的地心世界里,与地面世界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主任希望“我”可以借助传感眼镜,使她同地面世界保持一些感性的联系。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疑惑4:她的眼睛为何被带走?
疑惑5:眼睛被带走后,发生了什么?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她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她看到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地面世界。(6—24段)
疑惑5:眼睛被带走后,发生了什么?
解开疑惑
感知情节
第二轮——局部浏览
浏览任务和浏览要求
第二轮——局部浏览
聚精会神地浏览6—24段,时间为3分钟;浏览后,合上
课本,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把最主要
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示意图相应的位置上。
第二轮——局部浏览
浏览任务和浏览要求
游踪示意图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
日落前
草原小屋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
日落前
草原小屋
夜里
草原月下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
日落前
草原小屋
夜里
草原月下
第二天清晨
阴雨蒙蒙的草原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
日落前
草原小屋
夜里
草原月下
第二天清晨
阴雨蒙蒙的草原
清晨到日落前
任务1:凭回忆画出标注了时间地点的游踪示意图
游踪示意图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草原、群山
游踪示意图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这里真好!”
草原、群山
游踪示意图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这里真好!”
“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
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草原、群山
游踪示意图
星星点点的小花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星星点点的小花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星星点点的小花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星星点点的小花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
夜曲呢……”
星星点点的小花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草丛中的小溪旁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草丛中的小溪旁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
什么?草原的风?!”
草丛中的小溪旁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草原小屋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草原小屋
游踪示意图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夜里
草原月下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夜里
草原月下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第二天清晨
阴雨蒙蒙的草原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游踪示意图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任务2:把最主要的对话(小姑娘说的话)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第二天清晨
阴雨蒙蒙的草原
借助浏览
梳理情节
借助
分析构思
伏笔
悬念
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叙事手法,指的是在前面段落里为后面段落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也就是说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伏笔
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悬念
在文中找一找
(1)伏笔和悬念
(2)与伏笔相呼应的内容
(3)悬念的谜底
第2段:……是【甲】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乙】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作品中的伏笔
第2段:……是【甲】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乙】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
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
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照应【甲】)
作品中的伏笔
第2段:……是【甲】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乙】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
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
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照应【甲】)
第40段:“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
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
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
人。(照应【乙】)
作品中的伏笔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
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
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
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38段)
作品中的伏笔
“热,热得像……
地狱。呀,天啊,这是
什么?草原的风?!”
(第15段)
作品中的伏笔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
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
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
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38段)
“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第21段)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第22段)
作品中的悬念
“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第37段)
“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第21段)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第22段)
作品中的悬念
我感到,
她对这个世
界的情感已
丰富到不正
常的程度。
(第17段)
作品中的悬念
我感到,
她对这个世
界的情感已
丰富到不正
常的程度。
(第17段)
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第41段)
作品中的悬念
伏笔和悬念的运用效果
觉得草原好,怕封闭;想近距离看花和闻花,不让拔花;感受到小溪的清凉,却不禁感叹;让我把双手举在微风中;没能看日出而遗憾,听鸟叫而惊喜。
觉得草原好,怕封闭;想近距离看花和闻花,不让拔花;感受到小溪的清凉,却不禁感叹;让我把双手举在微风中;没能看日出而遗憾,听鸟叫而惊喜。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第45段)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感叹、遗憾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开朗热情
感叹、遗憾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开朗热情
感叹、遗憾
略带伤感、热爱生活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开朗热情
感叹、遗憾
略带伤感、热爱生活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善良可爱、有悲悯情怀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开朗热情
感叹、遗憾
略带伤感、热爱生活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善良可爱、有悲悯情怀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热爱科学、使命感强、恪尽职守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结合伏笔和悬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
内容
特点
对草原的惊喜、表达各种请求
开朗热情
感叹、遗憾
略带伤感、热爱生活
喜欢花但不让拔花
善良可爱、有悲悯情怀
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热爱科学、使命感强、恪尽职守
适应封闭、闷热的环境
勇敢无畏、镇定沉稳、坚韧乐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在叙事特征上,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
情节生动的特征。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作家浓墨重彩地渲
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在人物方面,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
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
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
(1)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构思行文
(3)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科幻小说
他们对科幻的理解,你认同吗?
甲同学说:“‘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科幻科幻嘛,
科幻作品中一定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这个科学知识最好是作者
幻想出来的。”
他们对科幻的理解,你认同吗?
甲同学说:“‘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科幻科幻嘛,
科幻作品中一定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这个科学知识最好是作者
幻想出来的。”
乙同学说:“科幻作品重在幻想,既然是幻想,当然就可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越天马行空、神乎其神越好。”
他们对科幻的理解,你认同吗?
丙同学说:“科幻作品肯定要充分想象,但是这个想象还应
该是有标准的,总不能写‘一个苹果突然变成一个人’‘一个人
走着走着路,嘴巴动一下,人就飞起来了’吧,这也太离谱了。”
他们对科幻的理解,你认同吗?
丙同学说:“科幻作品肯定要充分想象,但是这个想象还应
该是有标准的,总不能写‘一个苹果突然变成一个人’‘一个人
走着走着路,嘴巴动一下,人就飞起来了’吧,这也太离谱了。”
丁同学说:“科幻作品的想象应该以科学知识为前提,在不
违反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尽情地想象,甚至可以写一亿年以
后的事情,现在实现不了,说不定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呢!”
他们对科幻的理解,你认同吗?
课后作业
(1)刘慈欣《朝闻道》
(2)阿瑟?克拉克《星》
(3)弗诺?文奇《真名实姓》(共56张PPT)
带上她的眼睛(2)
初一年级
语文
火眼金睛来纠错
甲同学说:“‘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科幻科幻嘛,
科幻作品中一定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这个科学知识最好是作者
幻想出来的。”
火眼金睛来纠错
甲同学说:“‘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科幻科幻嘛,
科幻作品中一定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这个科学知识最好是作者
幻想出来的。”
x
火眼金睛来纠错
甲同学说:“‘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科幻科幻嘛,
科幻作品中一定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这个科学知识最好是作者
幻想出来的。”
x
科幻作品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应符合现实科学原理。作者可以
幻想故事内容,但不能违背科学原理,胡乱幻想科学知识。
火眼金睛来纠错
乙同学说:“科幻作品重在幻想,既然是幻想,当然就可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越天马行空、神乎其神越好。”
火眼金睛来纠错
乙同学说:“科幻作品重在幻想,既然是幻想,当然就可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越天马行空、神乎其神越好。”
x
火眼金睛来纠错
乙同学说:“科幻作品重在幻想,既然是幻想,当然就可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越天马行空、神乎其神越好。”
科幻作品应该以符合科学常识和科学原理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而非为所欲为地妄想。
x
火眼金睛来纠错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第38段)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第38段)
地球半径为6300多公里。地核是地球核心部分,位于地球最内部,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很高,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地核温度有4000℃—6800℃。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
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
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第41段)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
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
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第41段)
中微子是质量连电子的万分之一都比不上,且几乎不与其它
粒子相互作用的微小粒子。因此,中微子甚至可以穿越地球。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
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
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第41段)
中微子是质量连电子的万分之一都比不上,且几乎不与其它
粒子相互作用的微小粒子。因此,中微子甚至可以穿越地球。
传感器能将感受到的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信息,按一定
规律变换成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被称为“电五官”。
科幻作品中的大胆想象符合科学原理吗?
丙同学说:“科幻作品肯定要充分想象,但是这个想象还应
该是有标准的,总不能写‘一个苹果突然变成一个人’‘一个人
走着走着路,嘴巴动一下,人就飞起来了’吧,这也太离谱了。”
火眼金睛来纠错
丁同学说:“科幻作品的想象应该是以科学知识为前提的,在不违反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尽情地想象,甚至可以写一亿年以后的事情,现在实现不了,说不定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呢!”
火眼金睛来纠错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
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
里的一切。(第18段)
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能实现吗?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
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
里的一切。(第18段)
管道机器人可在恶劣环境下清扫管道、焊接;水下机器人可
进行海上石油开发、海底矿藏勘探;空中机器人可进行灾害监测;
军用机器人能完成侦察、作战和后勤支援。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
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能实现吗?
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
深处。(第32段)
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能实现吗?
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
深处。(第32段)
现状:很多年前,人类就进行过挖掘地球的工程,直到今天,
挖掘地球的极限只有12000多米,该数字依旧是世界吉尼斯纪录。
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能实现吗?
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
深处。(第32段)
现状:很多年前,人类就进行过挖掘地球的工程,直到今天,
挖掘地球的极限只有12000多米,该数字依旧是世界吉尼斯纪录。
原因:地核的温度是不输给太阳的,目前,人类能够制造出
来的探头,持续不了一天可能就报废了,人类飞船潜入地心不是
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能实现吗?
浓厚的科学味儿
汪洋恣肆的奇特想象
科幻作品
科幻作品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一类文学作品,它用幻想的形
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
技术远景。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杨利伟《太空一日》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阿瑟?克拉克《星》
科学幻想作品
科学探险作品
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对比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杨利伟《太空一日》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杨利伟《太空一日》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探险队历经艰险,在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他们只好丧气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突遭恶劣气候,饥寒交加,体力不支,最后,全体悲壮牺牲。
本文为纪念人类最早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家阿蒙森和斯科特而创作。
杨利伟《太空一日》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朝闻道》
阿瑟?克拉克《星》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朝闻道》
阿瑟?克拉克《星》
人类飞船深入地心探险失事,船上只剩一名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朝闻道》
阿瑟?克拉克《星》
人类飞船深入地心探险失事,船上只剩一名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人类利用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探寻宇宙真理。
人类乘探测飞船驶向距梵蒂冈三千光年的宇宙边陲,抵达凤
凰星云,并且带着重大的发现,重返地球老家。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朝闻道》
阿瑟?克拉克《星》
人类飞船深入地心探险失事,船上只剩一名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人类利用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探寻宇宙真理。
科学探险作品中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科学幻想作品中的故事尚未发生过,甚至
永远不会发生或者难以发生。
故事本身的真实性
构思行文的真实性对比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
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
引导伞。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
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
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
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我们的飞船缓慢地穿越六千年前爆发形成、并仍在膨胀的气体外壳……这是一颗数千年前被引爆的太空炸弹,其火热的碎片还在四散飞开,而我们正向它的中心驶去……我们数小时前关闭了主要动力,以余速飞向那凶险的白矮星……我们在行星上登陆,发现了石窟……我们花了一个星期才钻透了石窟入口处的熔岩……发现石窟中的珍藏……
——阿瑟?克拉克《星》
科学探险作品必须保证探险事实的客观真实,作品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都应真实。
科学幻想作品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全过程,均可以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大胆虚构。
构思行文的真实性
细节处理的真实性对比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
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出了黑障区……
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
飞船距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
接着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
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忠于职守)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忠于职守)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忠于职守)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勇敢无畏)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忠于职守)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勇敢无畏)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
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
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
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忠于职守)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勇敢无畏)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
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冷静坦然)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细节处理的真实性
科学探险作品中的细节要科学、严谨、精准、典型。
科学幻想作品中的细节应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
活的真实。
科学探险作品与科学幻想作品的主题对比
科学探险作品与科学幻想作品的主题对比
科学探险作品生动彰显人类勇于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实现
生命价值的崇高品质。
科学探险作品与科学幻想作品的主题对比
科学探险作品生动彰显人类勇于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实现
生命价值的崇高品质。
科学幻想作品描绘的图景(高科技、外星文明、灾难等)与
人类的处境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有悲观更有希望和力量,充满
浓厚的人文关怀,也常常歌颂为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科学幻想作品与科学探险作品的异同
科学幻想作品
科学探险作品
科学性
必须符合科学常识
必须符合科学常识
真实性
故事
未发生、不会发生、难发生
真实发生过的
行文
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大胆虚构
探险事实全过程必须客观真实
细节
符合思维习惯和生活的真实
科学、严谨、精准、典型
主题
表达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彰显和歌颂探险者的崇高品质
课后作业
揭秘作者30多年在原始深林里追
踪“野人”的经历,将神农架原始深
林里惊险艰难的探险生活再现给读者。
课后作业
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
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
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探险
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
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
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希望你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
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