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科
历史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年11
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导入
讲授新课
本课小结
导入:【出示图片】
《盛世滋生图》(局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社会场景呢?城中
热闹的场景正是清朝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出示材料】(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
——《清实录·世祖实录》
(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明清史料》
【提问】明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由于人口的削减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而大量的土地荒芜,则浪费了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的残破也使清政府所收赋税减少,造成财政困难。
【出示材料】垦荒政策
【提问】政策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垦荒政策的颁布,将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闲置的荒地得以重新垦复,未开发的边疆地区得到开垦,一并解决了明朝末年劳动力减少和土地荒芜浪费的问题,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总结】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人民勤劳,促进农业发展。
2.表现
【出示表格】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①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是清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出示地图】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找一找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
②重要水利工程(南北方)
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农田水利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双季稻、高产作物)
【提问】玉米、番薯等作物得以推广种植原因有哪些?
环境适应性较强,易于种植和成活,而且也使山丘、沙地等地也可以得以利用,扩大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产量非常高
④出现新的商品粮产地
【出示材料】相关史事
湖广地区成为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湖也成为继江浙之后全国第二个获“天下足”殊荣的地区。
⑤经济作物的发展
【提问】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带来哪些影响呢?
为多种手工业行业提供原料,促进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的改变。
【出示材料】
随着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清朝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农产品的商品化,商业资本从生产和消费的两端,本促使自然经济出现瓦解的趋势,成为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来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
(一)手工业
制瓷业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它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丝织业
妆花工艺技术综合了多种不同丝织工艺技术的精华,使妆花织物成为古代提花织物最高水平的代表
【出示材料】《清代纺织图》
体现了纺织生产的完整流程,各个环节和不同工种,均有专门分工,表现出生产程序相当细密。
【提问】这种手工生产和一般的家庭手工生产有什么不同呢?
这种手工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劳动者是经营者花钱请来的,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说明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比明朝时期的手工工场规模有所扩大。
说明地域范围有所扩大,清代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多了,整体来说,手工业在清代有所发展。
(二)商业
【出示地图】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清代工商业多分布在南北方沿海一带,特别是长江中小游地区更加集中,各商业地区之间有贸易联系;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大城市和市镇。商业城市的分布更广泛,西北、西南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工商业分布区。
1.全国市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仅把全国从政治上联系在了一起,也把经济联结为同一的整体,并为统一商业政策、统一的税收政策为全国市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出示材料】苏州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呢?
以手工业的发达为良好的前提;其次,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运输便利,成为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商品粮的供应能够满足城市广大就业人口的需要;吸引了全国各地来的商人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商帮
商帮因其实力雄厚,商业路线遍布各地,能够促成全国性的商业活动的开展,极大开拓了远程贸易的辐射力;
市镇
【出示材料】盛泽镇的特点是什么?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市镇具有生产的基础,比之单纯靠商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是为清代新的进步因素,清代市镇的发展说明了当时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商品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商业中心,对促进商品生产与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集市
农村集市从时间上和规模数量上都比前代有所提高。
小结,过渡
人口的增长
【出示表格】人口增加数;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综合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人均占有量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乾隆时代人口突破3亿以后这种压力越来越明显,土地上的出产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的需要。
人口增加的影响:
【出示表格】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人口比例表
随着区域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比例也在提高,说明一部分人放弃农业从事各手工生产行业,这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出示地图】大量移民出现
促进人口流动,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这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一些边缘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自然灾害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清代的土地过渡开垦,这也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知识脉络总结
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共40张PPT)
初一年级
历史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
(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
——《清实录·世祖实录》
(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明清史料》
明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乾隆时,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
(顺治六年)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
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
俾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
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实录·世祖实录》
垦荒政策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民勤劳耕种
农民治其业,自非岁时伏腊(四季
时节更换之时)、省祠墓、通亲戚,则
晴事耕耘,雨勤织绩,赤背而薅草,跣
足而犁冰。
——《安吴四种·作力》
清·熊秉贞《耕织图·耕》(局部)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利工程、商品粮产地;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
甘薯、双季稻
经济作物:茶叶、烟草
棉花、葡萄
花生、甘蔗
向日葵
农作物
《黄河筑堤图》册页
“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皆出水可耕,逐渐涸出”
——《清史列传·靳辅传》
重要水利工程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东南财富半出于江浙钱漕,是海塘实为目前第一要务。
——清
琅轩《海塘新志》
重要水利工程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双季稻只要不误农时,把握好“早晚节气”“自然两次成熟”。“苏民精于农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双季稻的种植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产作物的推广
玉米,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周亮工《闽小记》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陈耀《甘薯录》
玉米、番薯推广种植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数据来源: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玉米
番薯
耕地面积
(万亩)
100
180
单
产
(石)
0.6
6
产
量
(石)
60万
1080
1100万石
1100万石
4
280万人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出现新的商品粮产地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皇朝经世文编》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康熙时有“棉三斤织布一匹,利率三倍”的说法,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经营相关副业。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栾地棉十之六,民竭终岁之勤,售其佳者,以易粟。
——《栾城县志·物产》
比户饶裕,五谷油酒各物,皆自各邑及四方而来,民自买而食之。
——《续修白盐井志·风俗》
生
产
消
费
商品化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清朝统治者重视,推行垦荒政策;农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水利设施建设;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出现新的商品粮产区;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乾隆粉彩镂空
瓷瓶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
贲巴壶
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1.制瓷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丝织业
妆花技术综合了多种不同丝织工艺技术的精华,挖花技术来源于唐宋缂丝,彩绒作纬源自宋元的“绒锦”,大量用金线继承了元代织金锦的传统,各种工艺技术的吸收改进,使妆花织物成为古代提花织物最高水平的代表。
——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
(清)茶绿地金牡丹绒心妆花缎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南京丝织业的丝织工场的规模最多只拥有几十台织机,而清代乾隆年间的机户竟拥有“五六百张织机”全城共有织机“以三万余计”,有的机户雇机工1200人至1800人。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清代手工工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明代手工工场主要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手工工场不仅在南方,在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出现;而且不仅在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印染业;农业加工方面的制糖业、制茶业等行业中也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颇具规模;分布范围扩大;行业增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
1.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清前期工商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京城内外商铺连宇,百货荟萃,主要的商业行业有136个。在北京市场上,有安徽的纸张、河北的烟叶、苏杭的丝绸、俄国的毛皮,西欧的香料等,北京有“以五方之产为产”的盛誉。
各地商人在京设立会馆,以相角逐。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前门街市图》(局部)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画面描绘了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洋货、皮货、绸缎、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有“贸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以来,苏州就是丝织中心之一。到清乾隆时织机至少有1.2万余台,丝绸产品的著名品种有二十几个;吴淞江、娄江(浏河)与运河交汇,水运发达,外省“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苏州成为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据统计,苏州地区有会馆48所,绝大部分为外地商人所建,钱业多山西人,布商、典当多徽州人。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概括苏州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原因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富甲天下。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
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曰都市,小曰市镇,所以聚民而陈货者也”,市镇之民“大都不事本业,游食者杂处”清代市镇数量庞大,据统计18各省共有近1500个。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清前期工商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舟楫塞港,街道摩擦”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盛泽)镇乾隆时同明代相比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且十倍。居民多从事丝织业,殷实之家不乏雇工织绸者。镇子周围农村有大量织户,其家庭手工产品售于镇上绸行。盛泽镇的繁荣得益于来镇商人之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联袂”。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位于盛泽镇的先蚕祠
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特点是什么?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市镇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吸引着临近地区的士大夫知识阶层向它聚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文人学士丛集,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保持着“读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再比如,以产绢著名的双林镇有“甲第连云”的盛名,清代出进士十六人,举人六十六人。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嘉兴的新塘镇有茶馆八十家,王店镇有茶馆六十五家,新簋镇有茶馆四十家......各大市镇大约每晨由各乡村开船来镇,中午由镇返乡。到镇后即步入茶馆。丝、新米上市时,乡人即以此地为探听市价之所,因而经营丝米及其他产品之掮客,亦往往出于其间,赚取佣金。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农村集市贸易比过去有较大发展,据估计全国集市数大约是3万个。小农赴集市的贸易一般只需要1-2个小时的路程,步行半日即可往返。在市集日期上有从清晨开始,中午饭前散场的早市,也有“午集酉散”的下半天集,还有“晨集暮散”的全日集。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
成的商业网络;出现了大型商帮(徽商、晋商)
1.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685-1778年清朝人口数量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人口总数(亿)
1
1.596
2
3
思考:结合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年份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1661-1784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原农业人口流向各地,其中很大部分是加入各手工生产行业。
——曾玲《明清福建手工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人口比例表
思考:人口流向有什么新特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前期
15世纪初
明代后期
17世纪初
清代中期
19世纪初期
区域人口(万)
1300
2000
2500
城镇人口比例(%)
10.1
15.1
23.1
(四川)山民伐林开垦,阴翳肥沃,一二年内,
杂粮必倍;至三四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骤雨,冲洗水痕条条,只存石骨,又须寻地垦种。
——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
泥石流(现代)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网络,大型商帮
人口的增长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移民浪潮的出现
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