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初一年级
历史
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极衰之枢纽也。
——许子衡《饮流斋瓷说》
一、《红楼梦》
(一)赏析《红楼梦》
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
——侠人《小说丛话》
记家事的小说
记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政治小说
爱情小说
历史小说
石上碣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做奇传?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1.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康熙
38-50岁创作,贫病无医去世
13岁
抄家败落
贵族世家
荣华富贵
雍正
乾隆
南京
北京
北京西郊
2.内容
作者:曹雪芹(前80回);高鹗、程伟元(后40回)
成书时间:清朝乾隆年间
主要内容: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十回
第五十三回
第七十回
章回体
百科全书式
人情世态
3.艺术特色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人生悲剧
爱情和婚姻悲剧
女子的悲剧
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①悲剧色彩
②理想色彩
才貌之爱
知己之爱
专一持久
纯洁无瑕
宝黛爱情
③写实艺术
人物塑造
结构布局
语言描写
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二)评价《红楼梦》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
(清)永忠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回掩卷哭曹侯。
——张俊《清代小说史》
《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
——冯其庸:《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
就其题材内容,人情小说创作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
就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融雅俗文学于一炉,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风貌也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至清有《红楼梦》,乃异军突起,驾一切人情小说而远上之,较之前朝,固与《水浒》、《西游》为三绝,以一代而言,则三百年中创作之冠冕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目所睹者皆杀伐之事,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上以此导,下以此应。于是江南各地梨园子弟相率入都。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正续编》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一)昆曲
金陵吴趋余杭之里,邸第相望,鼓钟不绝,所奏伎乐皆尚吾邑魏良辅所定之昆腔。
——(清)叶奕苞《赠白生璧双序》、《经锄堂文稿著》
1.发展过程
魏良辅(1489-1566)为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始祖
(吴中士大夫之族)高门巨室,累代华胄者毋论已。即崛起之家,一旦取科第,则必前堂钟鼓,……倡优角觝之戏,无不亚于上公贵族。
——(清)葛芝:《卧龙山人集》
商人,尤其是富商大贾,……始终是戏曲演出、奢靡生活的“领军羊”。凡商贾聚集之地莫不“清歌妙舞、竹肉并奏,日以继夜”。清代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故“戏馆数十处”。戏馆中“富商大贾,相率效尤”。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
元时院本,凡旦色之涂抹、科诨、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为正,即唐雅乐部之意也。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
——(清)安乐山樵著,《燕兰小谱》
而世之好为昆腔者,率以搬演故事为事,其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奸谗佞恶,悲欢欣戚,无一不备。
——汪协如校:《缀白裘》
京师所尚戏曲,一以昆腔为贵
①明朝时,经过魏良辅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作的《牡丹亭》。
②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③清中期以后,因循守旧,走向衰落。
④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昆曲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代表剧目
①《长生殿》,清洪昇作,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中国美术学院·戏曲动画
昆曲《长生殿》
②《桃花扇》,清孔尚任作,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清)孔尚任著,欧阳光校点《桃花扇》
(二)京剧
京剧,正诞生于这场声腔大战的尾声之中,它的出现,意味着乾隆以来这场“花雅之争”的最后结局,是以花部的集大成者京剧的诞生及其随后的风靡流行为成果的。京剧本身,是以皮黄声腔体系为核心,融合梆子声腔、昆曲、京腔以及各种小调时曲的综合体,它的最终胜出,不是消灭蚕食其它声腔剧种,而是兼容博采的结果。
——颜全毅.
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
1.确立过程
花雅之争
①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得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一时誉满京城。
②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2.走向繁盛
《八旬万寿盛典图说》
①起源整合期(乾隆、嘉庆时期)
戏庄演戏,必徽班。
四徽班各撞胜场。四喜曰“曲子”。三庆曰“轴子”。每日撤帘以后,公中人各奏尔能。所演皆新排近事,连日接演,博人叫好,全在乎此。所谓下里巴人,举国和之。未能免俗,聊复而而。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国》、《水浒》诸小说,名“中轴子”。工技击者,各出其技。春台曰“孩子”。……万紫千红、都非凡艳,而春台,则诸郎之夭夭,少好咸萃焉。
——蕊珠旧史《梦华琐薄》
②成型发展期(道光、咸丰时期)
③兴盛繁荣期(同治、光绪、宣统年间)
《同光十三绝》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
知识总结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官修类书、丛书的编纂
目的:
帝王资政,标榜文治,文献一统
供皇族学习文化知识
为科举考试服务
类书:
康熙《康熙字典》
雍正《古今图书集成》
丛书:
乾隆《四库全书》
保留古代文献的作用,
对史学研究参考性大;对现代图书编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