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
初二年级
语文
主讲人:王晓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如何描写冰塔林
学生答案一:
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词描写冰塔林的特点。比如“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呼啸的寒风“扫荡”着“纷纷扬扬”的雪粒。
如何描写冰塔林
“永恒”的阳光和“漫不经心”的风“从不懈怠”地改变了冰体的形状,有“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的壮丽、多姿、圣洁、瑰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雪山和冰塔林的喜爱和赞美。
如何描写冰塔林
学生答案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冰塔林。例如“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等。
如何描写冰塔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的千姿百态和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的热爱和崇拜。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晶莹连绵”
“平坦辽阔”
“浩浩苍苍”
“冰的庄园”
“漫不经心”
“从不懈怠”
不是对景物外形的描写——发挥想象——形成画面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冰体形状:“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写外形——很少对形态做细致的描写——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形容词连续带过——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为什么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不多写它的外在形态呢?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在世界屋脊的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这里无数如梦似幻的美景,全无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大自然原本的样子。越是原始的景物越不容易做具体细致的绘形。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基于对这种类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色彩的雪山精神的耳濡目染,使马丽华在下笔描绘雪域风物的时候,尤其善于捕捉它们内在的神韵。
——王社良《马丽华:特立独行的雪域文化歌者》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一)
精彩的描写句——描绘出景物的内在神韵
大自然的原始景物——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如何描写冰塔林
学生答案三: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景物的时候,还写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比如作者看到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一片浩浩苍苍的时候,感到各拉丹冬的雄伟和冰塔林的壮丽。
如何描写冰塔林
发出了“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的赞美,把景和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的赞美。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二)
作者是如何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关于作者感受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品味作者所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品味作者所感
在砾石堆上远望令人震撼的冰雪世界
“眩晕”: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品味作者所感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贬义词,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的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受到的深刻触动,让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
品味作者所感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品味作者所感
置身于冰窟中——感觉自己“要死了”——“比想象的要温暖”——“风一刻不停地呼啸”——带有幻觉特点的不真实的“温暖”感受——本来严酷的环境带上了一丝温情
品味作者所感
地球宇宙形成之始
风一直存在着——“川流不息”
“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冰河上的雪粒
感叹自然的永恒,感慨自然历史的无尽
品味作者所感
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品味作者所感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味作者所感
“小小”的作者“蜷卧”在巨人般的冰的流苏之下——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
品味作者所感
思绪回到了过去,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
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伟大的力量——赞美和热爱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
品味作者所感
在生态学家那儿,地球是有生命的,它同样具有诞生、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而地球生命的律动涌现在构建地球的山川湖泊、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运动中。
——张吕《雪域高原的审美沉思》
品味作者所感
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生命演绎的过程自不待言,即使是我们以为无生命的石头、土地与山川同样也在运动与生长。马丽华意识到这一点,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感受到她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张吕《雪域高原的审美沉思》
品味作者所感
4.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作者是怎样将流水之声和长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品味作者所感
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了“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思绪放飞到了当下景物的“未来”
长江源的流水声——听到了伟大乐章的精彩序曲——充满了对长江之源的感激和感动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二)
移步换景
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
景物不断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感悟和思考也发生着变化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二)
时光穿梭机
从眼前的景物出发
回到了原始的过去——飞到了遥远的未来
时间线上进行着不同的延展
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二)
这种感受很少通过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甚至连“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样比较直白的赞美也很少。
景物描写的独到之处(二)
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里,用精炼的哲思句把自己主观的感受思绪、联想想象与客观景物的描写结合在一起。
语言特色
用词、修辞、情景交融——所见所感
语言特色:看似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不刻意经营,但是重点描写的句子也是字字斟酌,颇为工巧。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除了热爱和赞美,作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呢?请跳读课文,找找除了对景物的描绘以外,作者还写了什么?这些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的趋势
第3段:手背生疮,疼痛发烧
第6段:骨折的严重外伤
第7段:更加严重的高原反应诸如头痛、恶心、无力、呼
吸困难。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内心体验——不断变化
希望这样的身体状况不要大煞风景,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态
体验到了高原冰河的环境艰险
少气无力地哀叹“我要死了”
第二天重返冰塔林时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
想到就在此地长眠了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1.让读者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
(1)“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都不免“气喘
吁吁”“不很适应”;
(2)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2.作者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断严重的情况下却没有停止探
索——乐观和坚强;
3.从侧面反衬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各拉丹
冬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马丽华:“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大美
大量痛苦的身体感受
“苦难美至上主义”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
苦难美和悲壮美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两天的行踪——明线
作者的身体状况——暗线
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从作者对苦难的感悟来看,大家找找文章中除了作者身体的苦难以外,还有什么苦难吗?这些苦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1.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虔诚而愚蠢”地行了跪拜大礼——雪山依然不为所动——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显现尊容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2.冰河难以穿越。
车停在冰河上——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时而需爬行——甚至翻滚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3.冰山上的图案难以名状。
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4.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
冰体在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的切割下——
一点点改变了形态——各种各样——很难数清和描绘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在大自然永恒的伟大力量中和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人的痛苦——微不足道
侧面反衬出了大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
始终充满了对各拉丹冬、对大自然的不仅仅是礼赞,更多的是敬畏。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身体的痛苦——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身体状况越来越糟——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
雪山壮丽的景色、人与大自然的互动可以让作者暂时忘却了身体和精神的痛苦。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现代人心智的杯子已经满溢,感觉也趋于饱和,要重新建构怎样的心态,方能领受和容纳这一方已为人类陌生的空间呢?
——马丽华《藏北游历?开篇》
答案之一:敬畏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敬畏自然等于否定人类的伟大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想法。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1.长江考察中一波又一波的中外勇士:探索者
不惜牺牲生命——做出贡献
2.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在艰苦的驻地条件和高
原缺氧带来的痛苦之下——探寻、考察
人类的探索精神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一个事实:如此奇绝险远的地方,也会有人前来拜访。
“的确”:真实、确实,突出了人的伟大。
“活在近旁”:了解、认识、探索,不是要征服自然,
而要敬畏自然。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赏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品味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深入了解作者对苦难的感悟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1.对永恒、雄伟、圣洁、壮美、原始的各拉丹冬和冰
塔林的热爱、崇拜和礼赞;
2.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
3.对大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敬畏和珍视。
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范仲淹
阅读游记:品味带有主观色彩的景物——读出作者的感受
与思考——理解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补充阅读
1.冯骥才《一生都付母亲河》
2.杨凤栖《长江源头行》
3.刘源《我所走过的长江源头》(节选)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1.新华社微纪录片系列
(1)国家相册第17集《冰川的奥秘》
(2)国家相册第二季第33集《家在三江源》
2.人民日报微视频《长江一分钟》
3.自由查阅资料
阅读了这一组材料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各拉丹冬雪山
美的让人窒息
美的让人心灵震撼
它高大、伟岸、神秘,浩浩苍苍
它晶莹、辽阔、多姿,原始天然
它圣洁、瑰奇、壮丽,有些危险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让我感到自然的伟大
人力的渺小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长江源是如此神奇
那里的冰川是地球的年轮
只有走近它
才能感到它有多久远
它有多壮美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它耸立于地球之巅
那里是纯美的琼瑶仙境
那里积蓄着巨大的力量
只有拥抱它
才能看透它多有内涵
它有多动人的魅力
庄子曾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文字在造物主面前也会单调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因为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人类的源头在江河的源头里
人类的历史在江河的流淌中
冰川融化会造成人类的灾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有中华儿女
请深爱、敬畏和保护母亲
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纵使万里长江
也是慢慢从源头流出的
就像人生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只有不断积淀才能灿烂壮阔
总有一些路要往高处走
因为高处有太阳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推介语的写作。
小结
马丽华:“藏北之于我,也绝非一个牧区地名,一个地理概念,一群生活在那里的人,应该是一种意识和境界。精神生命中的某些什么,是否长存在那地方了。”
小结
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
独特而绝美的自然景观
中国人对于山川数千年的感知、感怀、感悟
中国灵秀而多样的山川
中国文化看待山川的独特视角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宋·辛弃疾
山水之道
作业
1.完成给《中国国家地理》“触摸极限”的推介语。
2.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第三极》,走进世界最后一方净土,探寻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求的奥秘,感受那里的动物、植物、人类、生命和大自然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