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统编版)-学写游记之写活所游 教案+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二语文(统编版)-学写游记之写活所游 教案+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8 21:33:12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写游记之写活所游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聚焦一处风景,多角度观察景物,能够写出景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运用不同手法、独特视角将景物写得生动、形象、特点鲜明。
教学重点:恰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鲜活所游之景。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景物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新课,结合写作练习指导写作方法
写作练习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根据这些要求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抓特征显个性——(突显文段重点)
第二步:多角度细观察——(合理安排顺序)
第三步:用良方求实效——(具体描绘内容)
第四步:借景语寄情思——(抒写独特体验)
结合写作练习,引出描写景物四步法。
二、第一步:抓特征显个性
(一)景物特征知多少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即使有也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二)如何观察景物的特征:
1.季节——特征(如:《壶口瀑布》)
2.空间——特征(如:《各拉丹冬》)
3.感官——特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总结:观察客观景物,要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捕捉景物特征。
三、第二步:多角度细观察
定点观察:选择一个立足点(定点),在同一个地方向根据不同的顺序观察。
1.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四周。
2.逻辑顺序:整体到局部、由表面到内部、颜色到形状等。
引导学生选好观察点,按照一定顺序,多角度,细观察。
四、第三步:用良方求实效
1.方法一:五觉法(又称多种感官的运用)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常用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2.方法二:正侧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环境及其它事物、人进行描写。正侧结合就是在描写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方法三:虚实结合。
作品中的“实”指具体描写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人、事”。作品中的“虚”指其中间接提供的要经过读者想象、联想、推断才能把握的无限丰富的“言外之意”,具有审美意味。
4.方法四:动景与静景结合。
只有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呈现事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情状,才能使文章有曲折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
(1)化静为动,把静态的东西写活。
(2)动景与静景交错。
5.方法五: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方法使景物描写鲜活传神。
五、第四步:借景语寄情思
(一)运用修辞--景物有情
借用修辞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借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展开想象--景物动情
运用想象和联想表达作者的所感所思。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景物饱含真情,融情于景。
六、学生习作展示
以上我们讲了景物描写片段的四步法,需同学们反复实践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下面请看同学们的精彩文段。
示例一:
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了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贡嘎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了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
结合学生文段体会方法的运用,体会表达效果。
七、《景物描写自查表》
首先,同学们写作之前根据自己所写内容,计划需要运用哪些技巧方法。然后完成写作,结合自己的习作,与表格一一对应,检查自己运用了哪些技巧,缺漏了哪些方法,可以及时添补,增强写景状物的表现力。
抓特征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状、大小、色彩、姿态、声响气味质地
冷暖酸甜
苦辣变化时间季节天气地貌多观察定点观察空间时间逻辑细刻画多良方五觉法正侧
结合虚实
结合动静
结合点面
结合寄情思多形式多种修辞联想想象
推荐“景物描写自查表”,敦促学生把所学之法落在实处。
八、总结
回顾一下,本节课主要围绕“写活所游”这一主题,讲了景物描写四步法:
1.抓特征显个性;2.多角度细观察;3.用良方求实效;4.借景语寄情思。
这四步环环相扣,尤其是景与情二者不可分割,作者笔下之景必是作者情动之景,观景而情生,写景而附情。情为主题,景为内容,景物描写归根到底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所以明确自己内心的情感,是写好景物的核心。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在游记写作中,无论观察景物还是描绘景物都要有这种静下心来,慢慢看,慢慢想,慢慢写的精神,笔下的风景才会尽显其美。
课堂总结,
鼓励引导。
3(共38张PPT)
学写游记之写活所游
初二年级
语文
写作实践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提示:
1.选择某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不要面面俱到。
2.细致观察,具体描绘该处风景,不要泛泛而谈。
3.描写风景时要融入一些个人感受,尽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一处风景

抓特征
显个性
一处风景
景物特征知多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即使有也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景物各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各有其独特感受,因而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的个性,是游记很重要的一方面。
抓特征
显个性
季节
-
特征
壶口瀑布
时间
景象?
特征
雨水季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枯水季
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雄伟壮大、坚韧不拔
梁衡
《壶口瀑布》
各拉丹冬
空间
景物
特点
远望
冰雪世界
高俊雄壮、变幻莫测
四顾
冰峰、冰河
辽阔、浩茫、奇美
近望
冰山
图案多样、千姿百态
细看
冰塔林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空间-特征
(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




百草园
“肥胖的黄蜂”、“高大的皂荚树”、何首乌“臃肿的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菜花、黄蜂
覆盆子“又酸又甜”
感官-特征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
要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景物特征,还要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景物所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
抓特征
显个性
选好定点
定点观察:选择一个立足点(定点),在同一个地方根据不同的顺序观察。
1.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四周等。
2.逻辑顺序:整体到局部、表面到内部、颜色到形状等。
多角度细观察
如《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堤巨石。
空间
∣观察
(梁衡
《壶口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作者站在紫藤萝面前,位置和观察方向都没有变,第一段是从整体到局部,第二段是从上到下,两个层次都很符合逻辑情理。
逻辑∣观察
(宗璞
《紫藤萝瀑布》)
写景方法
方法一:五觉法
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手)充分接受外界信息的表达方式(光、声、嗅、味、触)对事物形成多重感知。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常用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用良方求实效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
《春》)
触觉、嗅觉、听觉
用良方求实效
方法二:正侧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指的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正侧结合:在描写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用良方求实效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正面)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侧面)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侧面)(梁衡
《壶口瀑布》)
正侧结合
用良方求实效
方法三:虚实结合
任何文学作品,都试图通过有限的内容去表现无穷的意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
作品中的“实”指具体描写的看得见摸的着的景、物、人、事,是作品直接描写的具体而有限的艺术形象,它是引起欣赏者审美联想的基础与条件。
作品中的“虚”指间接提供的要经过读者想象、联想、推断才能把握的无限丰富的“言外之意”,具有审美意味。
用良方求实效
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实),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虚)。
(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虚实结合的写法让读者由眼前实景联想到其“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用良方求实效
方法四:动景与静景结合
“动景与静景结合”指的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景物,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呈现事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情状,才能使文章有曲折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
用良方求实效
(1)化静为动,把静态的东西写活。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作者写的是春山、春草、春花,本来是静态中的物,而在文章中却呈现出动态,这就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用良方求实效
(2)动景与静景交错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动景与静景交错结合的技法,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用良方求实效
方法五: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用良方求实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到云霄里去了。(面)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着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点)(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面结合
乐趣无穷
用良方求实效
独特体验
借景语寄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融入了作者或人物的喜怒哀乐。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感受。
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一种离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乡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伤情。如果我们能把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出的文章就会独具特色。
(一)运用修辞--景物有情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睡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溢于言表。(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景语寄情思
(二)展开想象--景物动情
如《济南的冬天》“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作者引导读者闭上眼想象,创设优美的意境,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借景语寄情思
如《白杨礼赞》首先描写白杨树平凡的外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由此联想到白杨树不平凡的性格:“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进一步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那种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一种精神。”
借景语寄情思
(茅盾
《白杨礼赞》





走至贡嘎山脚,放眼望去,满是绿色。可与其他山脉不同的是,贡嘎山绿得灵动,绿得生机勃勃:树长得很密,却错落有致,尽显自然造化。林中枝条、藤蔓、根系星罗棋布,盘根错节。细看一棵树,树冠浓密碧绿,枝丫上坐落着几个鸟巢,静静听来,还有几声清脆的啼叫。更可喜的当属那两只松鼠,也许是见惯了人,也不害怕,并排坐在树上,磕着松果的同时用人畜无害的
大眼睛打量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再往下看,树干挺拔苍劲,树皮充满皱褶,诉说着它经历的时光。根系长出地面,与其他树的根交织在一起,为众多生灵提供栖息的环境,也共同保卫着贡嘎山的东大门。
(初二1班
周沛然)
特征
视角
方法
绿得
灵动
远近
上下
视觉
听觉
虚实
结合
点面
结合
动静
结合
比喻
拟人
翡翠湖,湖如其名。远远望去,好似一块块碧绿澄澈的玉石,安静地仰卧在那里,颔首莞尔,只等游人来将它细细把玩。
阳光下的翡翠湖,熠熠生辉。它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珠宝,是仙女遗落人间的明镜。蓝绿色眼眸里,满是深情。它微微抬头眨眨双眼,那蔚蓝的天、慵懒的云,便一同流进它的眼睛,映出晶莹飘渺的倒影。放眼远眺,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包罗万象,将连绵的雪山、悠悠
的白云、通透的蓝天、暖橙的阳光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壮丽又不失灵动的图卷。清风徐来,吹来一阵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着一张张明媚的笑脸,我想,这翡翠湖,也将人们返璞归真、温暖如春风的心灵,连接在了一起。
走近湖面,才发现这每一块玉石都不尽相同。深邃含蓄的蓝宝石,清纯剔透的绿翡翠,神秘唯美的紫水晶……我甚至以为自己置身于华美的首饰店,静下心来
仔细瞧,还有观察珠宝的惊喜。乳白色盐粒如丝带般环绕着湖面,使人想到山涧中弥漫缭绕的云雾,想到柔软顺滑的丝绒,想到少女洁白的珍珠手环……这别出心裁的点缀,又为翡翠湖增添了一份浪漫与温柔。
(初二1班
王佳禾)
特征
视角
方法
碧绿
澄澈
远近
高低
视觉、听觉、触觉
虚实
结合
点面
结合
动静
结合
比喻、拟人、想象
景物描写自查表
抓特征
感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形状、大小、色彩、姿态、
声响
气味
质地
冷暖
酸甜
苦辣
变化
时间
季节
天气
地貌
?
多观察
定点观察
方位
时间
逻辑
细刻画
多良方
五觉法
正侧
结合
虚实
结合
动静
结合
点面
结合
寄情思
多形式
多种修辞
联想想象
一、抓特征显个性
二、多角度细观察
三、用良方求实效
四、借景语寄情思
慢慢走,
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