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科
历史
学段:
第四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文本解读,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致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得以发展;科技、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道清朝中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了解到明清的兴盛潜藏着危机;感悟专制制度的保守和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与交流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
2.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兴盛中潜藏危机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环节一:
主要教学活动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设置意图
本课是复习课,学生已经了解明清时期基本史实。通过导入环节,概括这一时期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内容奠定基础。
环节二:
政治:教师出示明清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归纳政治方面的事件,与学生一起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史。
教师出示教材和表格,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完成表格的填写,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对明清历史的影响。
通过时间轴,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知识,在知道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进行概括。
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对外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只有理解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弊端,才能明白后面一系列政策的实行的原因。
环节三
经济:教师出示表格和材料,与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分析材料,认识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但是在兴盛中潜藏危机。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既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又认识到在发展中潜藏着危机,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四
民族关系:教师出示地图,讲解史实,师生一起归纳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通过“巩固国家疆域的斗争”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两种方式完成的。
通过地图与史实的配合,学生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做的努力,知道清朝的疆域,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环节五
对外关系:教师出示地图和文本资料,带领学生梳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从对外友好——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变化是是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对经济、文化产生影响,是近代中国的落后的主要原因。
教师出示示意图,与学生一起比较唐朝与清朝的对外关系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外关系的变化,知道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解决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不断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环节六
文化:教师出示表格,展示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讲述科技文化在清朝前期和后期不同的发展情况,认识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对一定的文化的影响。
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七
教师出示乾隆皇帝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巩固知识、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环节八
教师出示材料,全面总结明清历史
总结概括全课,首尾呼应(共45张PPT)
初一年级
历史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民族凝聚力加强
4.对外关系:从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
5.科技文化:科技、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上退朝谓左相国徐达等曰:……建国之初,当先立纪纲。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
——《明太祖实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内容
措施
政治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皇明祖训》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内容
措施
政治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内容
措施
政治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思考:明朝地方制度的设置如何巩固君主的权力?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三司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内容
措施
政治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内容
措施
政治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2.明成祖成立东厂
明太祖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体系,为明王朝开创了延续200多年基业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进入一个相对发展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君主个人的权力提升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顶峰,强化了国家体制中的集权专制主义精神,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重大的隐患和消极影响。
——赵毅
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明朝
清朝
政治
强化皇权
军机处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军机处办公无衙署,仅有值房。无专官,只有差遣,具有极大的临时性。并且入直军机处的人员完全由皇帝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挑选,皇帝交给政务,军机处才有事可做,皇帝不予交办,军机处就无权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军机处的人员便绝对形不成与君权抗衡的力量,只能做皇帝的附庸工具。
——郑天挺《清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朝代
文化专制
明朝
八股
取士
内容
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清朝
文字狱
内容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
类别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
——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类别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手工业规模扩大,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类别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手工业规模扩大,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朝各地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晋商和徽商等大的商帮形成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一直到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1500
~2000年的经济》
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安古斯·麦迪森:《从长远观点看中国经济》,转引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在这种仕途如市的政治环境之下,几乎所有的山西商人,无论是财雄势大的茶帮票号,还是略有家资的殷实商户,他们或迫于政府的催逼被迫认捐输纳,或主动出钱捞取一官半职,都为自己或者家族中人捐有大小不等的职衔。
——王帅《晋商兴衰的政治学分析
--以政商关系为视角》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人均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王培华
戴国庆《清代永定河下游与白洋淀的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与社会危机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民族凝聚力加强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雅克萨之战
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巩固国家疆域的斗争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民族凝聚力加强
清朝疆域图(1820年)
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册封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设置伊犁将军
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民族凝聚力加强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
四、从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
1.郑和下西洋-对外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时间
1405年——1433年
次数
7次
到达范围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抗击外来侵略
国家
史实
日本
戚继光抗倭
荷兰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沙俄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重创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四、从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
四、从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
3.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四、从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
唐朝
清朝
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政治清明
君主专制
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的国力
造成了清朝的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不断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五、科技、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成就
作者
科技成就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农政全书》
徐光启
五、科技、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成就
作者
文学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乾隆帝继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风。
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等身,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诣,还擅长骑射,文武兼备。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于康、雍两朝,乾隆朝禁毁书籍最盛。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三四千种书籍被销毁,数量大体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相当。
乾隆帝继续强调“重农务本”,力行劝垦,大大加速了荒地的开发,还整修黄河河道。1741年,全国人数共1.4亿有余,1762年超过2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生齿日繁”的直接结果是耕地不足,粮价、地价直线上涨,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无业流民也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757年,将康熙帝规定的四处对外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接着颁行《防范夷商规条》,管理规定更严格。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大。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1792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
同时,确定了“金瓶掣签”之法。
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在位时,采取措施严厉惩贪,然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超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已估价的就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庆寿、出巡,铺张浪费。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以上文字摘编自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请同学们依据材料简要评价乾隆皇帝的统治。
要求:概括全面,史实运用准确,评价客观公正,逻辑清晰。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
辩证性:积极性、消极性
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文本解读,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致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得以发展;科技、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道清朝中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了解到明清的兴盛潜藏着危机;感悟专制制度的保守和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与交流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
【课前预习任务】
1.梳理明朝、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轴、思维导图或者其它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出来。
【课上学习任务】
材料一
上退朝谓左相国徐达等曰:……建国之初,当先立纪纲。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
——《洪武实录》
(1)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明太祖加强皇权?
材料二
军机处是个特殊的政治机构,它地处内廷,接近皇帝居住的地方,办事机密而且一切活动均在皇帝的直接授意和严密监视之下,大大方便了皇帝的控制。军机处办公无衙署,仅有值房无专官,只有差遣,具有极大的临时性。并且进入军机处的人员完全由皇帝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挑选,皇帝交给政务,军机处才有事可做,皇帝不予交办,军机处就无权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军机处的人员便绝对形不成与君权抗衡的力量,只能做皇帝的附庸工具。
——郑天挺
(2)依据材料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材料三
乾隆帝(1735-1795年在位)继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风。
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等身,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诣,还擅长骑射,文武兼备。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于康、雍两朝,如“翘首待重明”“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类都被视为反诗,作者生则处死,死则戮尸。乾隆朝禁毁书籍最盛。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三四千种书籍被销毁,数量大体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相当。
乾隆帝继续强调“重农务本”,力行劝垦,大大加速了荒地的开发,还整修黄河河道。1741年,全国人数共1.4亿有余,1762年超过2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生齿日繁”的直接结果是耕地不足,粮价、地价直线上涨,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无业流民也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757年,将康熙帝规定的四处对外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接着颁行《防范夷商规条》,管理规定更严格。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1792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并开始训练藏军,统一铸币。同时,确定了“金瓶掣签”之法。
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5年,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大。
乾隆帝在位时,采取措施严厉惩贪,然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超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已估价的就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庆寿、出巡,铺张浪费。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请同学们依据材料简要评价乾隆皇帝的统治。
要求:概括全面,史实运用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且逻辑清晰。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着。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皇帝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2.明朝中后期,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与世情小说勃兴密切相关的现象是
A.皇权高度膨胀
B.民族矛盾尖锐
C.近代科学的传入
D.商品经济繁荣
3.以下诗句中,反映了明朝抗倭斗争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4.你如果要研究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以查阅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5.清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它遵循“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原则而采取的措施是
A.册封达赖、班禅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设置台湾府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和影响。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基辛格《论中国》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两种对外交往方式产生的不同作用。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D.
3.C
4.C
5.A
二、材料解析题
6.(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取宝”,也耗费了明朝的大量人力物力。(回答其他内容,例如“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也可)
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