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测试系列卷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知识点1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不同的是,传染病具有( )
①传染性
②广泛性
③流行性
④爆发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是( )
A.乙型肝炎、夜盲症
B.艾滋病、流行性感冒
C.手足口病、糖尿病
D.色盲、肺结核
3.下列传染病中,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的一组是( )
A.肺结核与百日咳
B.破伤风与狂犬病
C.细菌性痢疾与麻疹
D.甲型肝炎与疟疾
4.病原体是指( )
A.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B.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C.垃圾、废物和污水等
D.能够传播疾病的苍蝇、蚊子等
5.下列传染病与其病原体的配对错误的是( )
A.肺结核与结核杆菌
B.蛔虫病与蛔虫
C.足癣与细菌
D.天花与天花病毒
6.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新传染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就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而言,4岁以下健康儿童都属于(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中间媒介
7.流感患者可以将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给健康人,使健康人患流感。在流感传播的环节中,属于传播途径的是( )
A.流感患者
B.流感病毒
C.飞沫
D.健康人
8.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 )
A.患乙型肝炎的人
B.家里健康的猫、狗
C.乙肝病人用过的杯子
D.带有疟原虫的蚊子
9.血吸虫寄生在钉螺里,人和猪等若进入有钉螺的水体中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下列各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患病的人—易感人群
B.患病的猪—传染源
C.血吸虫——病原体
D.钉螺——传播途径
10.蚊子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吸食乙的血液,甲的血液中含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此过程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分别是( )
A.甲和蚊子
B.甲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蚊子
D.蚊子和乙
11.下列对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将患病孩子送回家治疗——控制传染源
B.按规定给孩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D.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一保护易感人群
12.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的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等。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
A.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消化道传染病
13.大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14.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环节
15.夏季是细菌性痢疾的多发季节,为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防疫部门严禁学校食堂二次销售剩余饭菜。该传染病的类型和防疫部门要求的防护措施分别属于( )
A.消化道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
B.呼吸道传染病、控制传染源
C.消化道传染病、保护易感人群
D.消化道传染病、控制传染源
16.王先生被怀疑患上了H7N9,在医院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不正确的措施是( )
A.王先生的病房不能开窗通风
B.医生和护士都需戴口罩,穿隔离服
C.王先生的病房需定期消毒
D.王先生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定期消毒
17.如下图所示,一只蚊子在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吸食了乙的血液,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丝虫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____。
(2)乙在患病前是_________,患病后是________。
(3)微丝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蚊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该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得知,丝虫病属于______传染病。
18.下图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②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2)③④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3)⑤⑥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知识点2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三道防线的是( )
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吞噬细胞和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右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仔细观察,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
B.乙图所示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
C.甲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乙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所用蛇毒、抗蛇毒毒素血清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B.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
D.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4.右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人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5.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头舔伤口,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下列选项中的免疫类型与此相同的是( )
A.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B.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白细胞吞噬侵人组织内的病菌
D.注射乙肝疫苗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
A.B型血的红细胞在A型血中凝集
B.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红细胞
C.人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
D.肝脏将有毒的氨转化为尿素
7.产生肿瘤和引起花粉过敏的原因分别是( )
A.免疫功能过强、免疫功能过强
B.免疫监视出现异常、免疫功能过强
C.免疫功能较弱、免疫监视出现异常
D.免疫清除出现异常、免疫功能过弱
8.人体内发生哪种变化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
A.移植入异体肾脏
B.肿瘤细胞出现
C.红细胞死亡
D.血糖浓度升高
9.卫生部规定,每年12月4日,四周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以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免疫属于( )
①非特异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
③计划免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0.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
D.第一次注射疫苗,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
11.下面关于艾滋病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B.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C.HIV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
D.该病成年人居多,与青少年无关
12.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
B.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C.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是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
D.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在医疗机构推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
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13.近年来,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对疫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B.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C.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
D.疫苗是一种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第八单元
第一章
知识清单与复习》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B
2.B
3.A
4.B
5.C
6.C
7.C
8.D
9.A
10.A
11.D
12.A
13.B
14.D
15.A
16.A
17.(1)传染源
(2)易感人群
传染源
(3)病原体
(4)传播途径
(5)血液
18.(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2
1.A
2.B
3.D
4.C
5.C
6.D
7.B
8.D
9.B
10.D
11.D
12.C
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