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归教材,命题预测-主观题
主观题预测
1、习近平“百年变局”论断:关注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尤其是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中西对比,明清时期(明清变局)、1500年前后的西欧、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晚清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2、五四运动100周年: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圈、明清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点及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文明的冲突及如何具备正确的中西文化观。
3、生态环保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生态的思想,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及环境治理。
4、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精神。夯实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成就,注重阶段特征的把握。
5、国家统一问题:关注清朝统一边疆的措施,德国统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6、民主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7、大国崛起(英美德)与国际格局的变动,大国担当(一战二战及战后秩序的重建)
8、清末新政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张之洞湖北新政。
9、国家治理与社会保障,城市化与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生活变迁。
10、开放性试题与人物评价题注意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挖掘。
考题预测
1.(2020·河北张家口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防疫大队、专业防治队等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并建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编自连漪《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举措的积极作用。(5分)
2.(2020·江西景德镇三模·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材料一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13分)
3.(2020·四川乐山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金朝建国以来,没有铸钱,沿用辽、宋旧钱。金熙宗时由于北方已经统一,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经济的恢复,辽、宋旧币已不敷应用。海陵王即位后,提拔、重用善于理财的人,讲求财用。1154年,由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仿宋制,印制、发行纸币,名为“交钞”,“与钱并用”。1157年,收集民间铜器,陕西、南京(开封)者输京兆(长安),他路悉送中都(北京),始铸铜钱。次年二月,中都置钱监二,京兆置监一,所铸铜钱名为“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海陵王币制改革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海陵王币制改革的影响。(9分)
4.(2020·江西南昌二模·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战国时期,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限期赔偿;有因仓库空虚影响救灾的,定罪甚于空亏钱粮,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意义。(8分)
5.(2020·山西太原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初,蒙元残余势力不断南下侵扰,迫使明朝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部边境。受限于南北经济差异与物产不平衡,边镇军需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而“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旨准山西行省谏言,实行将盐政与边政相结合的开粮纳中制度,简称“开中法”。
“开中法”分为“报中一守支一市易”三个环节,即先由开中商人按户部榜文所示项目,将所需粮草物资运往边防戍所,换取盐引;再凭所获盐引至指定盐场支领官盐;支取官盐后,到指定地区销售。“开中法”在有效保证边镇地区军需供应的同时活跃了食盐交易市场,并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与运输负担。为降低成本、扩大盐利,部分商人招募劳力前往边镇拓边垦殖、建筑商屯。使“边地尽垦,而塞下粟充溢露积,饶于中土”。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开中法”的历史背景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中法”的历史作用。(6分)
6.(2020·江西景德镇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805年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行使内相职权;提升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执掌起草国家文件法令之权,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政治上革新派针对宦官专权、掠夺人民的暴行,下令取缔“官使”,禁止“五坊小儿”为非作歹;针对藩镇军阀割据分裂国家的现状,提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在用人路线上,坚持任人唯贤,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经济方面革新派以朝廷的名义颁布政令,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军事方面,一是设法委派素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担任右神策统军;二是任命韩泰为行军司马;三是准备在铲除恶势力的同时,进而削平藩镇。在短短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最终以失败告终。
——据卫克兴《柳宗元与“永贞革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永贞革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代“永贞革新”。(9分)
7.(2020·福建漳州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常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8.(2020·江西南昌二模·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最后一点:“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一战完结后,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并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但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否决加入国联。1922年国联签发南森护照予无国籍难民,最终被52个国家承认。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但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1946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8分)
9.(2020·吉林延边一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就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同美英进行了交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1942年10月,美英政府同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同中国缔结新约。经过谈判,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与美英签订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撤销美英军舰驶入中国领水之特权,撤销美英船舶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英国放弃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随后,国民政府发文,称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英与中国签订新约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与美英签订新约的意义。(8分)
10.(2020·山西二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初,斯大林强硬要求英美军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然而第二战场在1942、1943年并未出现。1943年,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击溃了德军。当年夏天,苏联人收复了沦陷领土的三分之二,并在美英多次许诺开辟第二战场却从未兑现的情况下,抗击了希特勒全部军力的80%。斯大林对西方盟国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已经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罗斯福正在转变成为恳求者,因为他要求苏联答应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作战。1943年的军事战役急剧改变了苏联与它的两个盟国之间的外交关系。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海滩,8月下旬解放巴黎,9月中旬攻入德境。
——摘编自[美]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意义。(6分)
11.(2020·福建漳州三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动员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战争努力,所以政府的计划委员会负责起了有关工业、运输、农业等各行各业的主要决策。工厂招募数百万的妇女来制造武器、弹药和军装,证明了战时经济能够迅速拉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成功的记录为后来的政府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管理,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极具吸引力的模式。
——摘编自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乌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如果说“一战”使美国脱颖而出的话,那么“二战”则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处于低迷,90年代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借口,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199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1999年初,关国股市持续震荡股指大幅下跌,美国为首的北约酝酿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在战争前后100多天的时间里,道琼斯股指的涨幅竞与美国之前近百年的涨幅相当。
——摘编自房宁《战争与美国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外战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9分)。
12.(2020·广东广州二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建立信任措施是一种国家间政治行为,主要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限制并规范双方的军事、政治活动。古巴导弹危机加速了美苏信任措施谈判的进程,双方于1963年签署了第一个建立信任措施协定《美苏关于建立直接通讯联系的谅解备忘录》。此后,双方通过无线电和电话方式,确保两国领导人在危机期间保持联系。20世纪70年代,两国先后签署了《美苏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措施的协议》《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的协定》《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等。1981年里根上台后,制订了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该计划违反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如果要继续这一计划,就要重新解释或废止该条约。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温伯格和其他官员对《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进行“广泛”的解释,声称该条约不适用于战略防御计划的动能武器。后来,里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从来没有把战略防御计划视为无法穿透的保护罩。
——摘编自葛君《冷战时期美苏建立信任措施实践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建立信任措施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建立信任措施的影响。(6分)
13.(2020·江西景德镇三模·47)【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15分)
材料
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元末农民起义,刘基被元廷重新起用、撤职,三起三落。归隐青田(1357年),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和睦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矛盾,善于分辨人才。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不见容于朱元璋,卒年六十五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基能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基的功过。(6分)
14.(2020·吉林延边一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郭守敬,生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个渊博的学者。郭守敬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曾自己动手,用竹篾做成浑仪观察天象。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参加了修订历法的工作。他建议,为了给修订历法提供依据,要先对天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观测。要准确地观测天象,就得首先解决仪器问题。古代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主要天文仪器是浑仪。宋代的浑仪构造复杂,圆环一道套一道,转动不灵便,还遮住了一部分视野,使一些星星落入观测的死角。郭守敬对浑仪进行革新,另制一种结构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郭守敬挑选了14个具有天文观测知识的官员,带着他创制的简仪,分成几个小组,到设在全国22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各观测站的数据报到大都后,郭守敬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授时历》。授时历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颁行,比格里高利历早302年。
——摘编自樊善国《科技巨人郭守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守敬成为科技巨人的原因。(9分)
15.(2020广东惠州高三6月模拟·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彭绍升(1740—1796)清代著名佛教居士,杰出慈善家。明末以来,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彭绍升的慈善活动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行善、布善的形象首先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其影响而力行善举的彭氏子弟不在少数。依靠乐善好施的的家族传统,彭氏族人不但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还使得彭氏成为他人的榜样。
——摘编自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影响。(6分)
16.(2020·广东广州二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起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晚年时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赵过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块上进行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既收到轮耕的效果,又不浪费土地。代田法的首要条件是深翻土地,划沟培垅。赵过组织部分“工巧奴”和官吏一道制造出便于深耕的耦犁;发明便于开沟、下种、覆土的耧车等。赵过将新农具分发给负责具体推广的地方长官,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并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赵过还主张换工制,把农民组织成组,将有限的工具和牛集中在一起,共同劳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人们关于“牛者,耕植种万物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的观念也逐渐强化。
——摘编自李智舜《中华经济五千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做法。(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8分)
17.(2020·山西二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8分)
18.(2020·四川绵阳四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公元前4000年
印度河流城开始种植棉花
13—14世纪
元朝政府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百姓征收棉布实物,棉布在当时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15世纪
哥伦布发现美洲,为欧洲人找到了日后世界原棉重要的产地。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印度的棉花和纺织技术传入欧洲。
17世纪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棉布寸土皆有”“
织机十室必有”的记载,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18世纪中后期
以棉纺织工业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
美国南部土地肥沃,奴隶劳工价格低廉,棉花品种好、产量高,为了满足采摘棉花的人力需求,黑奴贸易翻了几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为了解决劳工短缺问题,缩减成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棉纺工厂,把中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进一步纳入全球棉花经济体系之中。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2020·河北张家口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浪潮
大致时间
经济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注释
第一次
1763—1840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城市化、社会分化流动
工业化、城市
化、民主化
理性化、福利
化、流动化
第二次
1870—1945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
电气化、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次
1946—1970年
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
福利化、普及中等教育
第四次
1970—2020年
知识和信息革命信息化
网络化、普及高等教育
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
全球化、个性
化、多元化
——摘编自何传启《世界整体和六个重点领域现代化进程》
上表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四次浪潮。从表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20·山东淄博一模·17)(12分)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6
中国古代疫灾频度的时段变化图?
材料二
表2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
频发中心
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年
长安、洛阳、建康
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
长安、洛阳
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年
开封
1127—1279年
临安
1279—1368年
大都
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年
京师
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
京师
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根据材料一、二,选择至少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1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1)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6分)
(2)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的传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8
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3)积极作用: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监测;保障了人民健康;发展了现代医学;推动了社会进步。(5分,一点2分,三点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知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据材料一“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知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可知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据材料二“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可知西方医学的传入;据材料二“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可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据材料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可知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
(3)据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可知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监测;据材料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防疫大队、专业防治队等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并建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可知保障了人民健康;发展了现代医学;据材料三“各级卫生防疫站为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知推动了社会进步。
2.【答案】(1)(12分)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背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8分)意义: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得最早从英国开始;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得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材料一“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可得有立法保障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得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可得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联系所学可得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等。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可得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二“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
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可得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可得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结合所学可得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
3.【答案】(1)原因:金朝立国未发行货币;疆域扩大,经济恢复,货币需求量增加(旧币不足);海陵王个人注重理财。(一点2分,三点6分)
(2)影响:①有利于商业发展;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③加快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④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⑤但未实现货币统一,容易引起流通的混乱。(①-④每点2分,第⑤点3分,最多9分)
【解析】(1)根据材料“金朝建国以来,没有铸钱,沿用辽、宋旧钱”可知金朝立国未发行货币;根据材料“金熙宗时由于北方已经统一,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经济的恢复,辽、宋旧币已不敷应用”可知疆域扩大,经济恢复,货币需求量增加(旧币不足);根据材料“海陵王即位后,提拔、重用善于理财的人,讲求财用”可知海陵王个人注重理财。
(2)根据材料“1154年,由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仿宋制,印制、发行纸币”可知有利于商业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快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根据材料“次年(1158年)二月,中都置钱监二,京兆置监一,所铸铜钱名为‘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可知未实现货币统一,容易引起流通的混乱。
4.【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历代沿袭,不断改进;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7分。)
(2)意义: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任意一点2分,共8分)
【解析】(1)据材料“夏商时代……到了清朝”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得出历代沿袭,不断改进;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得出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据材料“战国时期……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让百姓受益”得出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由材料“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实行制度化管理;据材料“规定粮食籴进出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说明重视监察。
(2)据材料“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得出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由材料“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得出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据材料“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说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材料“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让百姓受益”得出减轻百姓负担;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说明巩固国家政权和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据材料“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说明有利于保障民生;依据材料“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5.【答案】(1)背景:明初边境危机;边境军需补给困难;南北方物产不均衡;政府食盐专卖。(5分,1点2分,任答3点满分)特点:盐政与边政相结合;官商合作;一策多利。(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保障了军需供应,有利于巩固国防;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促进了边镇经济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市场;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6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明初,蒙元残余势力不断南下侵扰,迫使明朝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部边境”可得明初边境危机;根据材料“受限于南北经济差异与物产不平衡,边镇军需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可得边境军需补给困难;根据材料“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可得南北方物产不均衡;政府食盐专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朱元璋旨准山西行省谏言,实行将盐政与边政相结合的开粮纳中制度,简称‘开中法’”可得盐政与边政相结合;根据材料“即先由开中商人按户部榜文所示项目,将所需粮草物资运往边防戍所,换取盐引;再凭所获盐引至指定盐场支领官盐;支取官盐后,到指定地区销售”可得官商合作;一策多利。
(2)根据材料“‘开中法’在有效保证边镇地区军需供应的同时活跃了食盐交易市场,并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与运输负担”可得保障了军需供应,有利于巩固国防;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为降低成本、扩大盐利,部分商人招募劳力前往边镇拓边垦殖、建筑商屯。使‘边地尽垦,而塞下粟充溢露积,饶于中土’”可得促进了边镇经济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市场;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6.【答案】(1)特点: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主导;涉及领域广,力度大;进程急剧,持续时间短。(6分)
(2)评析: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6分)革新派力量薄弱,阻力过大,没能实现中兴的目标。(3分)
【解析】(1)根据材料“公元805年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行使内相职权;提升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可得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主导;根据材料“政治上…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等可得涉及领域广,力度大;根据材料“在短短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最终以失败告终”可得进程急剧,持续时间短。
(2)根据材料“针对藩镇军阀割据分裂国家的现状,提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可得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在用人路线上,坚持任人唯贤,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可得整顿了吏治;根据材料“经济方面革新派以朝廷的名义颁布政令,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可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最终以失败告终”可得革新派力量薄弱,阻力过大,没能实现中兴的目标。
7.【答案】(1)阶段特征明显;突出公正、开放性;科目设置实用性;考试内容多样化。(6分,答出3点即可)
(2)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选拔、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推动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推动注重思辨、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的发展。(9分,答出3点即可。若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重点是……”可知,阶段特征明显;据材料“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可知,突出公正、开放性;据材料“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可知,科目设置实用性;据材料“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可知,考试内容多样化。
(2)据材料“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可知,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据材料“第一阶段重点是……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常手中”以及“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可知,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据材料“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以及“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可知,有利于选拔、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据材料“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可推知,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推动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据材料“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可知,推动注重思辨、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的发展。
8.【答案】(1)历史原因: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试图借以维护一战的胜利成果;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7分。)
(2)历史作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写到具体的作用亦可得分)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任意一点2分,共8分。)
【解析】(1)据材料“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得出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材料“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得出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从材料“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得出英法试图借以维护一战的胜利成果;依据材料“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结合所学得出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
(2)由材料“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得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材料“1946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得出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依据材料“英法的操纵下”结合所学国联试图维护凡—华体系的努力得出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据材料“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说明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9.【答案】(1)背景: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民政府的努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需要中国的支持;日本侵华使美英在华特权受到冲击。(每点2
分,任答出3
点以上,
给7
分。)
(2)意义:废除了治外法权,维护了司法主权;收回了部分经济特权,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主权,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每点2
分,任答出4
点,给8
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据材料“中国政府就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同美英进行了交涉”可知国民政府的努力;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需要中国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华使美英在华特权受到冲击。
(2)据材料“美英政府同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可知废除了治外法权,维护了司法主权;据材料“撤销美英船舶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英国放弃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可知收回了部分经济特权,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据材料“国民政府发文,称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可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主权,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10.【答案】(1)苏联的强烈要求;美苏之间的利益交换;美国对战后欧洲格局的考虑;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走向胜利。(9分)
(2)缓解了苏联的压力;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等。(6分)
【解析】(1)根据材料“1942年初,斯大林强硬要求英美军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可知苏联的强烈要求;根据材料“斯大林对西方盟国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已经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罗斯福正在转变成为恳求者,因为他要求苏联答应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作战”可知美苏之间的利益交换;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1943年、1944年,可知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走向胜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战后欧洲格局的考虑。
(2)作答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即对苏联、对德国、对二战的总体形势。对苏联,根据题干“斯大林对西方盟国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已经大大减少了”可知缓解了苏联的压力;对德国,由于西方国家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使得德国处于两面夹击之中,这就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对二战总体形势而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11.【答案】(1)关系:战争成为美国发展经济、扩张资本甚至转嫁危机的重要手段;美国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军力发展,并通过军事手段攫取全球利益。(6分)
(2)一战后,推动国际格局中心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两极格局形成;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9分)
【解析】(1)据材料二“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处于低迷,90年代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发动了海湾战争…….经济增长率高达3%。1999年初,关国股市持续震荡股指大幅下跌……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道琼斯股指的涨幅竞与美国之前近百年的涨幅相当”可知,战争成为美国发展经济、扩张资本甚至转嫁危机的重要手段;据材料一“工厂招募数百万的妇女来制造武器、弹药和军装,证明了战时经济能够迅速拉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材料二“美国借助……确立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可知,美国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军力发展,并通过军事手段攫取全球利益。
(2)据材料二“如果说‘一战’使美国脱颖而出的话”并结合所学一战的知识可知,可知,一战后,推动国际格局中心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变;据材料二“‘二战’则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并结合所学二战的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两极格局形成;据材料二“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美国为首的北约酝酿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可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再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知识可知,一超多强的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
12.【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美苏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核战争的威胁不断增大;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9分)
(2)影响: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通过协商建立信任机制的方式为后世提供借鉴和参考;信任与安全措施的约束力有限。(6分)
【解析】(1)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反映出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冷战对抗;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反映出美国势力的增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核战争的威胁不断增大,双方都希望避免战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2)积极影响包括,美苏的沟通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协商机制影响后世;局限性包括,对美苏约束有限,并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13.【答案】(1)元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严重;朱元璋善于用人,重视人才;刘基个人因素;学识渊博,能谋善断等。(答对4点得9分)
(2)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恢复社会秩序;为明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个人明哲保身仍不能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初政治发展方向。(6分)
【解析】(1)根据材料“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可得元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可得学识渊博,能谋善断;根据材料“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可得朱元璋善于用人,重视人才等。
(2)根据材料“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可得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恢复社会秩序;根据材料“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得为明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根据材料“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可得个人明哲保身仍不能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初政治发展方向等。
14.【答案】(1)成就:改进浑仪,制造简仪;组织全国性天文观测;修订历法,制定《授时历》。(每点2
分,任答出3
点,
给6
分)
(3)原因:受到家庭熏陶;个人的兴趣和努力;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统一;先代科技的基础。(每点2
分,任答出4
点以上,
给9
分)
【解析】(1)据材料“郭守敬对浑仪进行革新,另制一种结构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可知改进浑仪,制造简仪;据材料“郭守敬挑选了14个具有天文观测知识的官员,带着他创制的简仪,分成几个小组,到设在全国22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可知组织全国性天文观测;据材料“各观测站的数据报到大都后,郭守敬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授时历》”可知修订历法,制定《授时历》。
(2)据材料“郭守敬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曾自己动手,用竹篾做成浑仪观察天象”可知受到家庭熏陶;个人的兴趣和努力;据材料“为了给修订历法提供依据,要先对天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观测”可知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统一;据材料“古代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主要天文仪器是浑仪”可知先代科技的基础。
15.【答案】(1)原因: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每点3分,答出3点给9分)
(2)影响: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解析】(1)根据材料“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可知,受到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根据材料“清代著名佛教居士……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思想以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可知,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根据材料“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可知,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有利于给社会提供正面的示范,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6.【答案】(1)做法:借鉴传统经验;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培养技术队伍;发挥政府作用;进行试验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推广。(7分)
(2)意义:有利于精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量;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更新农业观念;对后世农业技术有深远的影响;稳定边疆。(8分)
【解析】(1)材料“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可见借鉴传统经验;发明“代田法”“耦犁”“耧车”,可见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材料“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可见培养技术队伍,发挥政府作用;材料“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可见进行试验示范;材料“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可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推广。
(2)当时看,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增加农业产量,有利于精耕细作;材料“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稳定边疆。长远看,其农业技术影响后世。
17.【答案】(1)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7分)
(2)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知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根据材料“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可知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根据材料“该书(《千金方》)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可知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可知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
(2)根据材料“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可知淡泊名利;根据材料“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可知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根据材料“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可知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该书(《千金方》)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可知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
18.【答案】(12分)示例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文明进步(2分)
15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的文明开始汇集,不同地区间物种交流的速度加快。棉花种植在美洲推广,棉纺织技术在欧洲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18世纪,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引发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连锁反应,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进行资本输出,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8分)
总之,棉纺织的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也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深刻地影响到人类文明进程。(2分)
【解析】从材料中体现的棉花、棉布、棉纺织业在古今中外发展的状况和影响,可总结为农作物传播、商品种类变化、工业部门发展等角度,从这些角度对世界联系、经济发展、文明进程的影响等方面,拟定论题,结合古今中外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19.【答案】示例
论题: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浪潮。(2
分)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因为当时英国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代议制的确立、圈地运动的开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扩大等。尤其是市场的扩大,推动棉纺织业领域生产方式的革新,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城市崛起,城市化成为潮流,社会逐渐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阶层间流动加快。工业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君主立宪制走向完善。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思想、旧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掀起了第一次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浪潮。(10
分)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也可得分)
【解析】据材料“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四次浪潮”,可知工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提取观点时,既可以分别从四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现代化影响入手,也可以综合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可以提取论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浪潮”。然后根据论题进行论述,着重从工业革命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入手,说明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的历史必然性,再分析工业革命给英国政治、经济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呼应主题。
20.【答案】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恰当的历史时期,准确概括变迁特征,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变迁特征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8—12分)。
示例
选择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1)与隋唐五代(581—960年)(2分)
分布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4分)
合理解释: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疫灾频发。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频率低。
空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但由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都城都是疫灾的频发中心。(6分)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较为恰当的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概括变迁特征,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变迁特征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4—7分)。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某种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概括变迁特征,对变迁特征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0—3分)。
【解析】可以选择魏晋南北朝(220—581)与隋唐五代(581—960年)两个时期进行阐述。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疫灾的分布特征进行概括:据材料一可看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疫灾时间分布不平衡,后者较前者频度降低;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疫灾区域呈现扩大趋势,疫灾由长江干流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而长安、洛阳等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其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上述时空分布作出解释:从时间上看,社会动荡、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因素使得隋唐时期频率较低;从空间上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不断开发是疫灾范围由北向南扩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城市环境等因素也导致疫灾频发。考生如选择其他时期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