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两课时 教案+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两课时 教案+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8 08: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2.导入题目。(板书课题)
3.解释题目。
“开国”指建立新的国家,“开国大典”指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初读要求:认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zhèng)府 外宾(bīn) 擎(qíng)着 诞(dàn)生
电钮(niǔ) 瞻(zhān)仰 聂(niè)荣臻(zhēn)
(2)指导易错的字。
“爆”与“暴”不同,爆与“火”密切相关。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是声旁。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向上托,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三时至五时。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要注意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部分(1~4):写举行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5~10):写典礼开始,毛主席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本部分按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5~7):写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第二层(8~9):写升国旗、放礼炮的场景。第三层(10):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第三部分(11~13):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部分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11):写阅兵式开始。第二层(12):写阅兵式的热烈场面。第三层(13):写群众观看阅兵式时喜悦、兴奋的心情。
第四部分(14~15):写群众游行。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文的层次,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大家先把这部分读一读,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找出写天安门广场上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找出写人民群众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清早、五更天、摸着黑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急切的词语:直奔、赶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更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都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每组句子中都是第一个句子更好。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写出了参加典礼的人们急切、激动与兴奋的心情。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不仅写出了人多,而且表达出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二)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
预设:请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先……再……接着……”的句式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在这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体现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请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感受这个词语所表现出的情感。(欢呼)
4.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1)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①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其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找一找,体会一下。
预设:可引导学生把“一齐”换成“一起”试读一下,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从而领悟人民群众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的心。同时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第5、8自然段),联系前后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和爱国之情。
②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③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
(2)研读场面“升国旗、放礼炮”:
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A.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B.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
②特殊含义注解。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注解:“五十四门大炮”代表当时我国的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奋斗二十八年的光辉历程。
(3)研读场面“阅兵式”:
①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的场面,指名学生分别朗读。
(海军、陆军、空军)
②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描写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这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B.“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些词语体现了人民军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包含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C.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这个动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做出的。“盖过”是说群众的欢呼声很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群众观看阅兵式时,在看到飞机飞过天空时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
D.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喜、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感到无比的欢喜和激动,呼喊和鼓掌是他们表达欢喜和激动心情的方式。)
③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面“群众游行”。
自学提示:
(1)画出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写出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2)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同志们万岁!’”从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抓住“高声欢呼”“探着身子”和两个“不断”来理解,毛主席的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他的伟大形象。)
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
明确:“红流”在文中代指擎着灯,舞着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和希望。
三、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1.内容回顾: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②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热烈的场面。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④点面结合。)
开国大典
隆重庄严
声势浩大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初读全文前,给学生提供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写批注;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不仅能帮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体会文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