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8 10: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梳理出“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并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
3.学习用先总说观点、再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表达一个观点。
4.了解古诗《春日》的大意,背诵并积累古诗。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回顾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比一比,看看谁的收获会更多。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想一想,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个阅读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故宫博物院》,如带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的任务,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们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引导梳理出“有目的地阅读”的一些基本策略。
第一步,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步,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
第三步,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找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词等。
第四步,查找其他资料,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写出了观战的热闹场景,从正面写出了同学们观看斗竹节人非常入迷。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同学看得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舒了口气”等关键词句,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罗丹修改塑像时认真、入迷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入迷,有的片段还抓住了人物嘴里发出的声音、脸上的神态。在描写场面时,可以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更能吸引读者。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二)习作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说明时,为了使语言条理清楚,你们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2.小试牛刀,举一反三。
(1)班级里举行“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的活动,你们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向老师、同学们介绍自己呢?
学生自由交流:
我要竞选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我认为我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我热爱体育运动,不论是校运会还是各种球类比赛,大家都常常会看到我的身影,而且我总能拿到好的名次;二是我有强烈的责任心,经常热心帮助体育成绩不好的同学,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原来常常排斥体育课的同学都喜欢上了体育运动;三是我有丰富的组织经验,经常协助体育老师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如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希望大家能够选我做体育委员。
(2)假如你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想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你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让妈妈同意你的请求呢?
学生自由交流:
妈妈,请您允许我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吧,因为踢足球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够强身健体,让我拥有强壮的体魄和矫健的身手;二是能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能够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和队友的沟通交流中学会更好地团结协作。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播放微课《春日》,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
3.小组竞赛,背诵古诗《春日》。
1.课上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背诵。
3.运用微课助学,让学生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