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宋代词人潘阆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全词气势豪迈,笔触劲健,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了弄潮儿英勇无畏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图片、视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1)字音难点:“崩”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指导书写。
易错字指导:“犹”的右半部分是“尤”,不要错写成“龙”。
4.理解词义。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的。)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赏读课文,理解品味。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潮来前)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这一段有一个词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天下奇观)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不同。
(“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指“看到的景象”。)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体会潮来前江面的平静。
读“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读出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潮来时)
1.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批画。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段朗读。
3.反馈交流,抓住以下要点,结合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1)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潮去后)
1.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5自然段,进行体会。
“霎时”,时间极短,潮头却已奔腾西去,可见潮水奔流之快。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待钱塘江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展现出潮头过后余波依旧气势宏大的特点。
2.齐读第5自然段。
三、学习诗歌《浪淘沙》(其七)。
1.导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名动天下,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关于它的诗词。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被这个“天下奇观”震撼,创作了《浪淘沙》(其七)。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诵读。
3.诗文对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了解诗意。
(3)多形式朗读,全班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探索方法,尝试背诵。
1.请同学们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找一找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背诵方法。
预设1:填空式背诵。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预设2:提取关键词背诵。
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白线→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课文。
观 潮
天下奇观
1.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入情入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写作能力应该是习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上不应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