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濠梁(háo)
修睦
垂天之云(chuí)
请循其本
B.嘉肴(yáo)
执策
矜寡孤独(jīng) 天下为公
C.骈死(pián)
叱牛
自经丧乱(sàng)
牛困人饥
D.挂罥(juān)
尘埃
翩翩两骑(piān)
伐新烧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五年来,我国各类新业态一日千里,百舸争流,有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领跑全球。
B.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教学相长、勇于自我超越的教师才能适应变革中的教育形态。
C.实现产业链的整体最优化,而优化后的产业链必将助力无人机行业一飞冲天、鹏程万里。
D.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居安思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B.农村能否真正脱贫,外力帮扶固然重要,但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为关键。
C.2018年《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年收入为5400万美元,比2017年下降了0.5倍。
D.国务院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推广和开发。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②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③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④如明代文学家的《猬谈》中说:“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
⑤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有人指出其谬。
⑥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
A.①⑥④②⑤③
B.⑥⑤④②③①
C.①⑥③⑤④②
D.⑥④②⑤①③
5.按要求默写。(8分)
(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2) ,悠悠我心。(《诗经·子衿》)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是故谋闭而不兴, 。(《大道之行也》)
(5)《马说》一文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6)“ ,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卖炭翁辛酸生活的描写,然而在当代的采煤业,我们的矿工们境遇如何呢?点开平顶山矿业的网页,巨幅照片中的矿工,看不到两鬓苍苍,而是清一色的黑色调,显现的是朝气与纯净。
6.名著阅读。(4分)
(1)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的理解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保尔在朱赫来的启发和教育下,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B.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C.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对象丽达,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冬妮娅,以及他的妻子达雅。
D.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感染风寒;在与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头部受了重伤;之后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在铁路快修完时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这四次“死里逃生”表现了保尔顽强的生命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2分)
保尔完全没有想到会被捕。“彼得留拉匪徒怎么会知道的呢?压根儿没人看见我呀!现在该怎么办呢?朱赫来在哪儿呢?”
保尔是在克利姆卡家同水兵朱赫来分手的。他又去看了谢廖沙,朱赫来就留在克利姆卡家,好等天黑混出城去。这一夜保尔翻来覆去想了许多。他和柯察金第一次参加斗争,就这么不顺利,刚刚迈出第一步,就像老鼠一样让人家捉住,关在笼子里了。
“刚刚迈出第一步,就像老鼠一样让人家捉住,关在笼子里了。”保尔为什么被彼得留拉匪徒关进了监狱?
7.八年级(3)班开展以“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和”之含义】什么是“和谐”?一些人,曾作过这样的解释,试仿照上句,续写下句。(2分)
“谐”字由“皆”和“言”组成,表示人人都应发言,个个都能说话,这是“民主”;
【“和”之演变】下面是“和”字的字形演变过程,请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金文)
(小篆)
(
)
(楷书)
(行书)
(
)
(标宋)
【“和”之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堪称一部以奥运语言庄严展示的中国宣言,其中所有内涵,可以用“礼之用,和为贵”来概括。请你举出一个历史上“和为贵”的例子。(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呈现的意境。(2分)
9.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0.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鹏之背
背:脊背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迁徙
C.志怪者也
志:记载
D.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野生的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名为鲲/其真无马邪
B.化而为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谐》之言曰/是鱼之乐也
D.鹏之徙于南冥也/其一犬坐于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这说明什么?(2分)
1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想象手法的理解。(2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5分)
活成一棵树
李翔宇
①城里乡下、道旁路边,总能见到树,高高矮矮,或茂盛或萎顿,或稠密或疏朗。之所以记得这些林林总总的树木,倒不是因为亲手栽植,也不曾有过浇水修枝的劳作,很大程度只因遇到或者看见。缘分深一点的,可能在其中的一棵树下乘过凉,或者在另一棵树下躲过突遇的暴雨。
②也曾栽下过一些树,就在春天适宜栽植树木的季节。学校组织栽树,是在校园后边的空地,因为紧邻学校操场,荒废了可惜。只一个夏天,原先光秃秃的荒地,也就有了绿油油的色彩。再过两个夏天,已然可以在树丛中躲避午后毒日头的暴晒。看来,乘凉不见得都要前人栽树,自己栽树自己乘凉,也是可以的。只要时机合宜,一切都来得及,也终会等待得到。
③在自己家里也栽树。留下特别记忆的树有两棵新疆杨。栽植两棵新疆杨时,我初中即将毕业。顽皮的四弟顺手从车上抽下了两棵树苗。我们把两棵树苗的新家,选在自家院子东边场房子门前。只三四年时间,春天里总要披一回雪白斗篷的梨树,年复一年地向春风挥舞粉红色围巾的桃树杏树,以及枝叶婆娑的苹果树间,便多出两棵枝干颀长挺直、皮色青白光滑的俊美邻居新疆杨。
④还记得一些以树命名的地方:榆树台、大柳树、三棵树。榆树台是一处沟道边的台塬地,二三亩大,二三十棵树,榆树居多,夹杂着几棵杨柳,但都不如榆树那般茂盛,低矮不说,还显萎顿,很有些未老先衰的沧桑,即当地人所谓的老头树。大柳树处在山沟垴,在一片参差不齐的柳树林里,一棵枝杈横逸的大柳树拔萃其中,像一位看护后辈儿孙的沉稳老者,共同守护着有三眼窑洞的农家。三棵树则是一道山梁的梁顶,形如刀背,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盘踞着三棵高大的榆树。榆树裸露在外的盘曲根节,恰好可以充当倚树休憩的坐凳。从其光滑得像是用水泥抹过的样子来看,光顾过的路人自然不少。
⑤我知晓并永远记着的这些地名,都在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山区。在这里,漫长枯焦的冬春季节,无论怎样好奇、探究、寻觅的眼神,最后很容易被它的单调和枯黄弄得疲惫不堪。闭目沉思一会儿,自然会对如此称谓的地名,由茫然不解而顿悟释怀。想想吧,在如波浪般起伏的光秃秃的山塬上,一棵或几棵树,以山高我为峰的姿势长在那里,之于人的感触,决不止醒目那样简单,除了欣喜和感动,肯定还会为之精神一振,并油然联想到孤寂、沉默、苦难、坚韧等等这些与生存相关的沧桑的词语。
⑥出于希冀更多的收获,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只为舒散郁结心中的块垒,有时我会静静地用心去看一棵树。但如何看待和审视一棵树,并联想到什么,那是人的问题,不是树的问题。如同现在,我看着这棵在一场凄风苦雨中被冰棱折损了旁枝,但主干依然昂首挺直的树一样,更为在意和欣赏的,是它从不抱怨,也不放弃的生存态度。既然生存环境由不得自我选择,与其自寻烦恼地怨天尤人,不如抱定泰然处之的平和从容;也不刻意长多高长多大,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重负压弯了腰身,只要不辜负头顶的阳光雨露和脚下的泥土就行。这样想来,像树一样活着,最好能活成一棵树,也算是深谙了人生境界。
⑦也许最终,活不成一棵树。那就学它挺立的姿势,在狂风前傲立,用淡漠的目光,迎送汹汹而来、落荒而去的风尘;在荒芜中独立,对抗亘古不变的孤独和寂寞;在漫天风雪中沉默,聆听春天的脚步,向大地和苍穹,默默地虔诚。
15.文章围绕“活成一棵树”记叙、议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记叙了哪些内容?又发表了哪些议论?(6分)
16.文章没有具体描写一种什么样的树,但作者笔下的树都有共同的特点,请归纳有哪些特点。(3分)
17.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大柳树处在山沟垴,在一片参差不齐的柳树林里,一棵枝杈横逸的大柳树拔萃其中,像一位看护后辈儿孙的沉稳老者,共同守护着有三眼窑洞的农家。”(3分)
18.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活成一棵树”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3分)
“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李海峰
①“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时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致和”是向外的功夫,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③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这三个层次的“致中和”是一体的,但又是有阶次的,需要一步步由近而远、由内而外地去打开、生成,不断扩展“致中和”的境界。
④“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且依次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由小及大、由细微直至宏远的修养过程,认为一个人要想身心统一、做出一番事业,必须从小就加强自我身心修养,进行道德提升,完善自身人格。从认识论上看,这一过程先是进行格物致知的学习,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然后从格物致知再到诚意正心,努力改造主观世界。通过这一过程最终成为德能兼优、身心完善的人。
⑤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重视“致中和”,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⑥“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19.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0.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孟子指出,人格修养要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善的人。
21.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22.作者认为达成“致中和”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4分)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是啊,“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支撑枫叶的是什么?是信念,是信念让枫叶开花。
请以“让信念开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A(B.“矜”读“guān”;C.“丧”读“sāng”;D.“罥”读“juàn”,“新”应为“薪”。)
2.D(“居安思危”的意思是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从句子含义来看,既勤劳又节俭,人生就没有忧虑了,可以用“高枕无忧”。)
3.A(B.两面与一面不能对应,“党员干部”后加上“能否”;C.“下降”不能用倍数;D.将“推广”和“开发”对调。)
4.C
5.(1)落日故人情 (2)青青子衿 (3)天涯若比邻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6)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6.(1)C(他的初恋对象是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是丽达。) (2)朱赫来被彼得留拉匪徒逮捕,保尔在大马路上协助朱赫来将押送的匪兵打倒在壕沟里,帮助朱赫来逃走(或因为营救朱赫来),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
7.【“和”之含义】“和”字由“禾”和“口”组成,表示人人都要穿衣、人人都须吃饭,这是科学。【“和”之演变】隶书 草书【“和”之应用】示例:二次大战期间,苏联和英美由合作取代对抗,最终打败德国。
8.示例:如麻般密集的雨点,从屋顶的缝隙间滴落下来,床头无一处干燥,无处安身。滴答滴答的雨声,如针刺入诗人的心头,诗人痛苦无奈,满面愁容。
9.一个生活困苦、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形象。
10.D(“野马”指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C(A.前一个是代词,译为“它的”;后一个是副词,表示反诘。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接,可译为“就”;后一个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C.前后两个都是助词,可译为“的”。D.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到”;后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在”。)
12.(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3.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14.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倚靠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蕴含着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15.记叙的内容:(1)遇到或者看见,在一棵树下乘过凉或躲过突遇的暴雨;(2)学校组织栽的树两年时间就可以乘凉;(3)家里种的两棵新疆杨只用三四年时间就颀长挺直、皮色青白,光滑俊美。(4)记得一些以树命名的地方:榆树台、大柳树、三棵树。发表的议论:(1)活成一棵树,也算是深谙了人生境界;(2)活不成一棵树,就要在狂风、荒芜、漫天风雪中保持着挺立的姿势。
16.孤寂不抱怨,苦难不放弃,坚韧而泰然处之。(写出三点,意同即可)
17.示例: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棵枝杈横逸的大柳树喻为一位看护后辈儿孙的沉稳老者,突出了大柳树在山沟垴的重要作用:共同守护着有三眼窑洞的农家。(如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18.(1)题目表面意思是人应该像一棵树一样活着,深层含义是人要活成一棵树那样;(2)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主旨;(3)标题“活成一棵树”也是本文的线索,全文从记叙种树到议论,都是围绕“活成一棵树”进行的。
19.我们如果对“致中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致中和”仍然极具时代价值。(“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第④段。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指的就是个人要达到的修身养性的标准,论证了第④段中的要达到“致中和”就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这一观点。
21.首先提出“致中和”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然后引用《大学》的话及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由小及大、由细微直至宏远的修养过程进行论述。最后得出“最终成为德能兼优、身心完善的人”的结论。
22.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国家、民族关系方面,要坚持“和为贵”。
23.佳作示例:
让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旋涡,你高昂着头,微笑,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曾试图把你搬进屋中,然而我却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抓住了大地母亲的胸脯,你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力量,你宣誓:要回报给世界最美好的。
风雨中的清冷,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却坚守着独自的执着。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的时候,你把一年的积蓄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于是充满了菊的清香,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羞红的新娘,犹如心中那金灿灿的希望在飞翔……
我被震撼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不是最美好的?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几多艰难困苦,誓言依旧清晰。妹妹那明亮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凛冽北风中破大衣上的丝线在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应有的,我为自己的弱小而惭愧,然而菊告诉我:现在还不到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到最后!
我被警醒了:鼓足勇气,为了心中的信念大步向前进发吧,要把自己索取的变成最美好的奉献。于是,蕴含着菊香的空中传来了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这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