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布衾(
)
突兀(
)
薪(
)
敕(
)
叱(
)
辗(
)绫(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三重茅:
(2)挂罥:
(3)忍能:
(4)俄顷:
(5)向昏黑:
(6)何由彻:
(7)突兀:
(8)所营:
(9)敕:
(10)充炭直:
3.根据理解填写相关诗句。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用“
,
”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
(2)《卖炭翁》中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艰辛的句子是:
,
。
(3)《石壕吏》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
”。
课内精读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场上不仅有大妈在跳广场舞,然而还有杂技表演。(把“然而”改成“而且”)
B.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条件逐步提高、越来越好。(去掉“随着”)
C.“互联网+”助力湖湘非遗发展传承交流活动在湖南省音乐厅顺利举行。(“发展”与“传承”调换位置)
D.今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中的主演吴京得到众人的全部一致好评,票房也取得了好成绩。(删去“全部”)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8年3月13日,全国首列“中国很赞”主题列车在广州地铁八号线上运营。据了解,“中国很赞”主题列车车厢视觉设计以人文历史、发展成就、网友留言等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以清新简约为主要设计风格,运用简洁大色块,搭配中国特色元素。列车内部前后两端主标题区包括“祥云、扇子”等中国传统元素,车厢内部以红色、黄色、蓝渐变色为主色调,地贴以桥梁、城市地标、山川等串联,车门贴和车窗贴融入“中国结”“竹子”“灯笼”等古典装饰纹样,展示网友的留言。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祥云、扇子”等中国元素做宣传。
祥云
合欢
渊源共生
扇子
团圆似月
映日
6.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
时期,诗人杜甫被称为“
”。
(2)《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字
。
(3)“三吏”是指杜甫写的《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课内精读
(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
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品析下列诗句。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了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请作分析。
3.品析下列诗句。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
C.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途遥远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为令人同情的卖炭翁形象作了又一层的塑造。
D.“半匹红纱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在诗里突出红纱和绫的贵重。
(三)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小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2.老妇的“致词”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3.老妇“请从吏夜归”的“请”是否意味着老妇是自愿的?
4.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拓展阅读
天末怀李白①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两个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诗人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诗人对李白的关心。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人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2.
品味下列诗句。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3.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唐诗三首》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基础锤炼
1.chóng
juàn
ào
qīn
wù
xīn
chì
chì
niǎn
líng
2.(1)多重
(2)挂结(3)狠心
(4)一会儿
(5)接近
(6)怎能
(7)高耸的样子
(8)做什么
(9)皇帝的命令
(10)同“值”,价值
3.(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3)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4.B(将“条件”改为“水平”)
5.示例:(1)全国首列“中国很赞”主题列车在广州上线运营。(2)合欢扇子团圆似月,映日祥云渊源共生。
6.(1)安史之乱 诗圣(2)新乐府 乐天
(3)《新安吏》《潼关吏》《垂老别》《无家别》
课内精读
(一)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1)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摧残,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2)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3)“安得”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这几句推己及人,诗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诗人从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4.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1.“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1)本句写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2)“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忍气吞声的心理。
4.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5.D(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三)1.A(这一句话是说杜甫傍晚投宿石壕村。)
2.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3.
从差吏开始的“怒”的明写,从老妇“哭述”中对差吏凶横残暴的暗写,从老妇家中的实况,从唐军溃败急需补充兵源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绝非老妇自愿,而是被迫的。
4.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是官府的“征求”,一方面是战乱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由一个穷苦妇人,联想到广大人民和国家,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D(“诗人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是被流放,诗人是弃官远游、客居秦州。)
2.“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这两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3.(1)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2)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思念。(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