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2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2课时,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0: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马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祗辱(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
lì)
食马者(sì)
粟米(sù)
无马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能;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称号)
是马也(这样,这种。)
力不足(力,力气;足,足够。)
虽有名马(即使。)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可,能够;得,等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要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懂得。)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词类活用
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是吃尽的意思)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特殊句式
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千里马”)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交流点拨】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交流点拨】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交流点拨】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交流点拨】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交流点拨】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呜,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交流点拨】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5.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6.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7.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然后有——千里马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吟诵与“马”有关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赏特色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文本研讨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仕么要这样说?
【交流点拨】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脸,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交流点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5.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点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二)语言品析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交流点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三)写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交流点拨】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四)内容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白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交流】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教学反思
初中生阅读量少,学生文言基础较弱,教师应加强文言基础训练,加重理解文意的阅读分量,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学生对文言的畏难情绪。本课适合的学习方法:阅读、辩论。
本文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难点,初中学生辩证观尚处初始形成阶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