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 课件+素材(24张PPT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 课件+素材(24张PPT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6:27:41

文档简介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亲情?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6


学习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朗读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字词积累
信服
嫩芽
分歧
取决
拆散
委屈
粼粼
一霎时
各得其所

xìn
nèn
shà
chāi
wěi
lín

jué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散步的季节?
2.散步的地点?
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5.什么分歧??
初春
田野
“我”
、母亲、妻子、儿子?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
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
“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疼爱孙子,满足他的想法
相信儿子,能够背她过去
“我”要尽可能多的孝顺母亲
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尊老爱幼的浓浓的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
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说在文中的依据。

)的妈

)的“我”

)的妻

)的儿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人物分析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慈爱的)
(孝顺的)
(贤惠的)
(天真可爱的)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个
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
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的传统美德。
内容主旨
这篇文章有很多处语句含义深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试着理解分析。
品读语言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熬”,表现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的一片孝心。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环境描写,这一段描绘了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等景色,展现
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既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又
用环境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愉快的心情。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
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
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做了铺垫。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在严重历史关头,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象成“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显得既夸张又幽默。
5.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陪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才华、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体现了“我”
对母亲的孝敬。
母亲改变主意的细节描写,
折射出一个幸福的家庭互
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景物描写,描绘了充满诗情
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
“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
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
6.“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又有其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写法探究






尊老爱幼
一、立意新颖,以小见大
①?
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②?
在面对“分歧”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③?
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④?
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写小事用大词,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透露《散步》一文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例句:
作用:
二、大词小用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意境美
语言特点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哲思美
拓展延伸
阅读莫怀戚的《二十年后说<散步>》、毕淑敏
的《孝心无价》和鲁迅的《二十四孝图》(节选),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孝”的理解。二十四孝图(节选)
鲁迅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要以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回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我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五月十日二十年后说《散步》
莫怀戚
去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感谢这当面的一问——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以面对“当局”发言。我后来在好几个场合诠释了这次问答。
我说写生命,不是故作高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人类,在造物主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与其他物种的性质并无两样。但与其他物种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你说,这不就是孝道吗?多老的话题。我说,不是孝道,是责任。
我对孝道之说是很反感的。封建社会的提倡孝道,醉翁之意不在酒。统治者要的,并不是各家的青壮照顾好各家的老人,他要的是“向上尽心”这种普遍心态,最终落实到爱皇帝,即忠。所以孝是假,忠是真。
而且孝心的内核,是报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是父母自己的需要,才有了孩子,孩子并不欠谁的,何报之有?
所以有时候别人见我们在照顾母亲,便称赞:啊,真是好孝心。我总是笑着摇头,在心里说不是孝心,是母子感情加上责任。
对这种责任的强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十多年前即开始关注我们的春节晚会,有一次他突然对我说,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这是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
旁观者清,我相信他说得很真诚。
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选华文教材时,也将《散步》选了进去——这是1996年的事。
这说明,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华文化这个特点。
其实,说尊老爱幼也罢,说人类的生命规则也罢,并无多大不同。说法本身并不要紧,关键是你如何行动。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十几年了,年年选;现在各地自选教材,几乎全国都选,就是证明。
与中华文化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成型于欧洲,在美国达到极致。“孩子的天堂,青壮的战场,老人的坟场”,对美国社会的此种描绘,已成共识。不错,美国很强大,但我不欣赏这种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仿生——仿动物的,文化含量很稀薄。而且,就人类社会而言,这秩序差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协调。
协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特点也是一种弱点,就是不适于竞斗。但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正是协调,而不是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