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8 17: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课

1.完成下列表格,并讨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到哪些精神?
身份
出发时间
目的地
目的
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2.结合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对当今发展的启示
材料一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来往。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材料二
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图》
事件内容
身份
出发时间
目的地
目的
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对比鉴真与玄奘的异同?
僧人
僧人
唐玄宗时期
唐太宗
时期
留传《大唐西域记》
日本
天竺
弘扬佛法
求取佛经
弘扬佛法,并传授中国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做事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启示?
1.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2.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1.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综合国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3.学习唐朝的博大胸怀
唐文化的向心力
唐文化的传播力
唐文化的学习力



目录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文化的向心力

遣唐使——日本学习唐朝文化
阿倍仲麻吕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唐文化的向心力

【会面遣唐使】
【遣唐使葬身大海】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达十几次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唐文化的向心力

【弘法大师行状绘图】
唐文化的向心力

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学习的主要内容
唐朝先进之处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建筑
文化
生活风俗
中央官制等先进制度
建筑技术
汉字、书法艺术、典籍、天文历法
七夕节等传统节日
唐文化的向心力

制度
大化
改新
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唐文化的向心力

【日本:二宫八省】
【唐朝:三省六部】
中央官制
唐文化的向心力

【日本:平安京】
【唐朝:长安城】
建筑风格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唐文化的向心力

文字
平假名
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
片假名
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
货币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唐文化的向心力

唐文化的向心力

茶道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日本茶道】
【唐人茶道】
唐文化的向心力

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学习的主要内容
唐朝先进之处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建筑
文化
生活风俗
中央官制等先进制度
建筑技术
汉字、书法艺术、典籍、天文历法
七夕节等传统节日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饰、茶道等
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等。
遣唐使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文化的传播力

唐文化的传播力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
鉴真东渡
目的:
时间:
次数: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玄宗时期
先后六次尝试东渡
唐文化的传播力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6岁东渡成功
1
2
3
4
5
6
唐文化的传播力

带去大量书籍文物
带去大量的药方
帮助辨别药物
设计唐招提寺
鉴真东渡的贡献
唐文化的学习力

唐文化的学习力

西游记
玄奘西行
唐文化的学习力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唐文化的学习力

“在写实主义的叙事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在唐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私自出关、发愿西行的“偷渡者”。在玄奘自长安启程的一场戏里,他背着行囊混入灾民之中,被人潮裹挟着来到象征命运的岔路口,人潮往前而去,玄奘往西而去。真实的取经之路既无高徒护送,也无妖魔阻拦,而是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
齐伟——《<大唐玄奘>:识骨寻路的“偷渡者”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唐文化的学习力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玄奘西行的影响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按玄奘经行的路线记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陆路交通路线的脉络。”
——介永强《佛教与中古中外交通》·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唐文化的学习力

玄奘的天竺之行还有什么贡献呢?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的中外文化
交流
唐文化的向心力——遣唐使
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中国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学习力——玄奘西行
中国到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唐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