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安全饮食》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2、在案例分析中,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3、掌握分辨不安全食品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引导学生乐于探索、交流,提高学生辨别不安全食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分辨不安全食品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难点
在案例分析中,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食品实物
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景创设法、启发提问法、观察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实验法。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课前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汇报、探究质疑、观察分析、模拟表演、动手实验等学法。
前置小研究:课前自学,调查记录
。(课前完成)
1、自学书上28-29页的内容,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2、调查记录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食品名称
发现的地点
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并调查记录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还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作好了铺垫。)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些小食品,请看......
1、课件播放小学生喜欢的小摊食品图片,并提问:“面对这些香气扑鼻的小摊食品,你们想吃吗?不过,在你们吃这些小摊食品之前,有没有想过它对自己的健康是否有益呢?
2、你们知道这些小食品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课件播放视频《用鸡肝油加工的食品》。
3、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这种黑心小作坊加工出来的食品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所以安全饮食很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安全饮食》。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小组交流,展示汇报
过渡语:课前布置了同学们进行自学和调查记录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前置小研究,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自学情况和调查情况。(课件出示:课前自学、调查记录。)
1、小组交流: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收集相关资料和调查记录情况。
3、根据巡视情况,请学生展示汇报调查记录情况。(利用展示台进行展示)
4、全班交流,展示汇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展示代表性的资料。示例)
食品名称
发现的地点
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甘蔗
家里
红心(变质)
米
家里米缸
米发霉
牛奶
家里
过期
苹果
冰箱
腐烂
辣条
路边摊
三无食品
毒蘑菇
树林里
蘑菇有毒
猪肉
菜市场
含有“瘦肉精”
蔬菜
菜市场
喷洒剧毒长效农药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互补,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疑。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巡视,注意挑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让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如:发霉的食品、过期的食品、不卫生的食品、有毒的生物、被污染的食物等资料,这样能够很好的掌控课堂,让学生不偏离课堂内容,使得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三、
观察分析,了解危害
过渡语:这些食品到底有什么危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课件出示:红心甘蔗图,让学生观察这个甘蔗与我们平时吃的甘蔗有什么不同?观看视频《红心甘蔗中毒事件》,了解红心甘蔗的危害。
2、播放各种发霉的食品图片,了解发霉食品的危害。
3、学习什么是“三无食品”,并让学生学会辨认“三无食品”。
4、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容易被人误食的有毒生物,以常见的毒蘑菇为例,学习辨认毒蘑菇。
5、了解被污染的牲畜和农作物对人的危害。(播放《印度食物中毒》视频短片。观看后指名说说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自然化、生活化的视频和图片,如《红心甘蔗中毒事件》视频、《印度食物中毒》系列短片、发霉食品等图片,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直观清楚的了解到不安全食品的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性。)
四、合作体验,掌握方法
过渡语:“现在大家都知道哪些是不安全的食品,在生活中,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怎样从众多食品中辨别出它们呢?”
师发给各小组食品的实物和记录表。
小组合作,食品查验。(课件出示记录表和小组合作的要求)
食品名称
生产日期
保质期、是否过期
卫生许可证号
生产产址
存在的安全隐患
食品是否安全
(3人合作,一人查验、一人记录、一人演示说明。)
3、学生分组合作扮演食物查验员,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分析这些食物是否安全,掌握辨别有毒、过期、变质、假冒、劣质及“三无”等一系列不安全食品的方法。
4、小组合作完成以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台,请小组上台展示汇报。
5、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道哪里食品是不安全的食品?在今后的饮食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扮演食品查验员对食品进行查验,分析食品是否安全,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上台展示查验结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力和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不安全食品的了解和饮食安全的重要性。)
五、动手实验,拓展延伸。(课后完成)
课件出示:
1、实验活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变质?
实验材料:馒头(或面包)1个、小刀、透明塑料袋等。
实验方法:
(1)将馒头(或面包)切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3片。(提醒学生不要切到手)
(2)将3片馒头(或面包)分别装入透明塑料袋中扎好口袋,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火炉边,一块放人冰箱中,一块放在室温环境下。过几天再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化?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找出家中已经购买的食品,完成下列表格:
食品名称
生产日期
保质期
购买日期
是否过期
(设计意图:利用ppt课件出示课后作业,为课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