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下地理 7.3四川盆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八下地理 7.3四川盆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8 14: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盆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四川盆地的位置和范围,能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掌握某一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的描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四川盆地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2.难点:通过对四川盆地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丰富的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采用同桌或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读图和材料分析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四川盆地相关视频,文字图片介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纪录片《江山多娇》中的巴山蜀水视频片段。设问:从视频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刘邦也借此安邦定国、长江上游的鱼米之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辛香热辣的川菜火锅、妙趣横生的川剧变脸等等)我不禁也想提出疑问在我国像巴蜀之地物产丰富富饶之地不在少数,为什么巴蜀被看做天府之国呢?引出四川盆地。
【新课学习】
古代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刘邦也借此安邦定国,那么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的巴山蜀水它究竟在哪?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
PPT展示:《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请同学们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比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盆地内主要分布着四川省和重庆市;或与四川盆地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等。)
【过渡】四川地势特殊,古有诗仙太白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感慨呢?古人怎会为蜀道之难一筹莫展,那四川地势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PPT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图和盆地内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饼状图;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四川盆地的地形图和盆地内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饼状图”总结四川盆地的地形地势特点。
【讲解】总结说出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西面是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北靠秦岭和大巴山;南接云贵高原,东连巫山。四川盆地边缘多高山、高原,山势陡峭;盆地内地形则多低山、丘陵和较少平原。
补充讲解:蜀道变通途,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发展盆地内外交通,改变“蜀道难”的局面,国家投资兴建了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干线和包括大量高速公路在内的一系列公路,成都、重庆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传统的长江航运条件大为改善。
【过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四川盆地这样的地势对河流有怎样的而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四川盆地的地形图”完成以下活动题。
1、找出流经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
2、观察河流流向,思考河流流向与本区地形地势有何关系?本区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如何?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做引导
【小结】四川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势使得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多条河流从盆地四周汇入长江,使长江干流水量大增。盆地内水量大、地势落差明显,水能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在地图册里找水电站)。
【过渡】辛香热辣的川菜、火锅是四川的标志,辣椒、花椒、生姜是川菜的精髓,麻辣成为了川味的主旋律,四川人爱吃麻辣这与什么有关?(请学生回答引出湿热的气候特点),四川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
老舍先生称赞冬天的济南是个暖和温情的宝地。其实冬天的巴蜀也是足够的巴适安逸。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与武汉和上海相比,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2)成都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武汉和上海明显偏高。试分析原因。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反应了盆地什么地理象?
(4)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你能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盆地形来解释一下“潮湿”的原因吗?
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和解释。
【小结】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盆地以北的秦岭、大巴山等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冬季很少受到寒潮影响,少霜雪,使得盆地内部冬季气温较纬度相当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这里全年多云雾、少日照多夜雨。得天独厚的湿热条件,形成了肥沃的紫色土壤,因而本区又被称为:“紫色盆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在小结的过程中讲解土壤和植被,并分析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而相互影响关系)。
【提问】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物产富饶、农业发达。自古便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地、抗战相持阶段更是承担了全国近1/3的粮食供应,而今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鱼米之乡。你能结合教材52页的内容,谈谈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吗?我们应该从哪些因素着手考虑呢?(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总结)
展示:都江堰图片
【提问】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什么时候由谁主持修建的?说说都江堰有何作用?
【教师小结】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使用高筑堤坝的治水模式,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巧妙的利用了自然原理,使人的智慧和自然规律完美结合,为人们更好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也造就了当地的富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这节课我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来认识了四川盆地。我们再次来回顾梳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一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自然环境对四川的人文风情又有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资料巴蜀文化有哪些表现在(“吃”文化、幽默活泼的川剧、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众多巴蜀名人等)。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四川盆地
1.地理位置
2.自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