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6页、107页。
【教材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是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项目的数据,有便于比较的特点。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感悟、体会这一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看懂单式、复式统计表,会画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画单式折线统计图,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复习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用图例来区分两个不同的项目。
2、通过学生由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迁移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以旧带新。学会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
3、能够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根据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经历知识迁移绘制的过程。
<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以及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突出重点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这些平台,先动手绘制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为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再用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一组数据的增减情况,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1、让学生经历简单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本课时让学生亲自从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类推迁移;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以及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课件地演示和实物投影地展示,渗透统计思想。通过观察、收集、整理信息,能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并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教具学具】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
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课前老师把我们五年级学生“五·一”期间度假方式制成了两个条形统计图,你们发现了什么?(生:……)
师:请你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带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纸,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绘制后,实物投影展示并加以肯定。进行汇报,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运用图例,理解图例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为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从上面的表或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方式的最多?(旅游的人最多。)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可是,我国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样变化的呢?据此,我为同学们找到了一组数据,请大家看看统计图。
课件分别出示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本第106页的两图)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图,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生:……)
师: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样变化的呢?(生:……)
师:谁能说一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比较情况吗?(生:这样看,不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
师:怎么比较方便呢?(生: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师:你们很会联想,有一定的道理。现在请你们在格子图上绘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交流,师生、生生的交流谈话,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联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带有横格和纵格的格子图上绘制).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绘制,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想与建立。)
师巡视、收集作品。按照没有图例的,没有数据的,完整作品的进行展示。
2、汇报交流。例如:没有图例的,师问:你发现什么问题?(生:不知哪一条线是出生人数,哪一条线是死亡人数?
师:那怎么办?(生:应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一下。)
师:也就是说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要有图例。谁说一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绘制的时候,要标注图例来区分不同的项目;标清数据……)
展示交流完毕,揭示课题(像这样,在一个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两条不同的数据,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修改自己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以旧带新,进行知识上的迁移,经历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展示、赏析作品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的地方。)
实物投影展示完整的作品,给予鼓励。
对比发现特点
(1)请分析一下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同之处与区别。
学生交流汇报后,师总结: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有统计名称,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据,按数据多少描出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区别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不同颜色的或实、虚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项目的数据,标清图例;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只能表示一组数据。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汇报后,师总结: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都有图例:一个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一个用线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清楚地进行变化趋势的对比。
6、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总结)
(1)说说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的比较情况。(每年的死亡人口数总比出生人口数多)
(2)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上海出生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幅度较大:死亡人口数比较平稳,上升幅度较小)
(3)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存在什么关系?(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从1995年开始负增长……)
(4)课件出示全国从2001年到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生:全国2001到2010年出生人口数比较平稳……)(生:如果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还是先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方便。)
师:你真聪明,那么你们就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绘制一下。
同学们独立绘制,师巡视,指点矫正。
投影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加以表扬。
师:观察统计图,接着回答前面的“你能发现什么共同规律”的问题。(生:全国2001到2010年上海和全国的死亡人口数都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课件出示三幅统计表:
表1:甲乙两个城市去年7到12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表2:某超市甲乙两种饮料的销售情况统计表
表3:某小学一到六年级喜欢荤素菜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拿出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纸,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制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按照自己所作的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能够提出和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并有哪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生活中的某些统计表,绘制哪种统计图更合适,学以致用。)
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互相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组内成员进行补充。
师:大家真了不起!对一张统计图分析和研究得那么透彻。看来,统计图确实可以给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作品,比一比。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我在_______方面表现较好,_______方面还需改进,今后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绘制方法:描点、连线、标数据、写图例
特点: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便于比较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这些平台,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富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展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首先从复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入手,为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做铺垫;再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以旧带新,进行知识上的迁移,经历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后面的让学生自由选择统计表,绘制更合适的统计图,学以致用,使学生感悟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