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并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通过形变实验,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并能正确的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通过实验,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来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突破】
教材安排在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对它们具有的共同性质之一——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研究,是让学生可以总结前三节知识的同时,对力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偏少,知识点集中,感性知识丰富的特点,教学过程将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学生的导学案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营造氛围、情景引入
1.复习,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几种力?2.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显示: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弹力的作用。2)地球对地球附近的物体有重力的作用。3)接触面对将要或已经运动的物体有摩擦作用。
积极回忆,回答问题。观察老师的投影,积极讨论,寻找力的共同特点。(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寻找不平衡点,引导学生探求的欲望。
二、讲解新课
观察力的作用,建立概念
一、力及力的作用效果。1.根据几种常见的力,寻找力的共同特点。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设问:你如何理解力的概念?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简单请学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5.出示投影:“孤掌难鸣”。请学生分析原因。6.展示一组图片,P57图8—32,33,34。分析其中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力都是作用,力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作用”是判断有没有力存在的标准。当有力存在时,一定会存在两个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物体。分析:一只手只有施力物,找不到受力物,因此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积极回答每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图中物体的形状变了,或者有的从静止变成了运动,或者有的运动方向变了,有的运动快慢变了。
从概念入手,抓住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教学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对帮助学生建立正解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也会后面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设疑:你怎么知道物体受力的?力作用于物体后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积极思考,分小组讨论,进行举例。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可能有哪些方法。积极猜想。
构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设疑导思引导探究
7.老师出示图片,游泳和中国火箭在太空飞行。8.学生尝试解释游泳时向后划水时,人向前进。火箭向下喷出气体,所喷出的气体向前推火箭。游泳时向后划水时,人向前进。火箭向下喷出气体,所喷出的气体向前推火箭。。
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注意力的三要素的变化。配合老师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阅读“奇思妙想”,积极配合实验,并在实验中总结。
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将物理与生活、社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板书设计: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反思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内容是苏科版物理第八章的最后一节内容。编委对本节内容的基础要求是要学生掌握相互作用力普遍性这一结论。而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教材并没有明确要求。而这一节所涉及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没有作明确的表述,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
“相互作用力特点”这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补充。本节内容从探究方法的角度看,主要采用
“归纳法”来得出物理规律。因此我在这一部分主要强化
“归纳法”的教学过程,使“归纳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为了配合“归纳法”的教学内容,我额外补充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库伦力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明确
“归纳法”在物理探究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作用。促使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形成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