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现象,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2.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具准备】
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烛、苹果等,smart课件。
【教学过程】
环
节
活
动
设
计
Smart
呈
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视频“木块上浮、铁球下沉”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而小铁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呢?
1.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上浮?2.是因为铁球重,所以下沉?3.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所以下沉?
插入视频,同学们的疑问
活动
活动10.12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1.在实验桌上有一些物品,用手分别抓住这些物体浸没到水中,松手后,你猜一猜,它们将如何运动?2.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起来?上浮的物体有:下沉的物体有:3.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实验:
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4.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导致了下沉的物体浮上来,上浮的物体沉下去?(1)增大浮力或者减小重力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2)减小浮力或者增大重力可以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重力或者浮力大小,来实现上浮或下沉
。
屏幕遮盖
信息快递: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图显示了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漂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是物体在液体表面的平衡状态)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松手的瞬间,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那么,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思考:当浮力和重力满足什么关系时,物体会对应处于什么状态?2.通过受力分析来分析物体的浮与沉(1)说明:假设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当浮力和重力满足下列关系时各处于什么样的状态?(2)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最终沉底)如G=F浮,则物体悬浮。3.用浮沉条件解释“活动10.12”中所采用的方法4.生活、物理、社会: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过程看图10-35总结: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查找资料,了解气球、飞艇是靠改变自身的_____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插入Flash“物体的浮与沉”附上浮至漂浮过程中的受力图附下沉和沉底受力图插入“潜水艇”视频气球或气艇
视频
拓展: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对实心的物体而言:G=mg=ρ物gV物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ρ液gV排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V物=V排若ρ液<ρ物,则F浮ρ物,则F浮>
G,物体上浮。④上浮稳定后处于漂浮状态,这时F浮=G判断物体的浮沉可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屏幕遮盖
课堂练习
见下面
课堂总结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状态:
上浮(至漂浮)、下沉、悬浮2.如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1)改变重力(2)改变浮力
3.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ρ液<ρ物)
下沉F浮>G
(ρ液>ρ物)
上浮F浮=G
(ρ液>ρ物)
漂浮
(未浸没)F浮=G
(ρ液=ρ物)
悬浮
(浸没)
内容淡入
教学反思:
由于浮力问题贴近生活,但是又要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浮沉条件,这突出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强,导致在新课中,探究过程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我认为有些时间的浪费是值得的,因为我看到了学生是真正的投入实验中去了,而不是简单的凑热闹。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情境教学法,使用具有鼓励性和更诙谐的语言,使课堂气氛积极且活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