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4.4练习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4.4练习五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8 21: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混合运算练习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练习五第1至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小括号,认识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初步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使学生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需要,体会添加小括号能改变算式原来的计算顺序,能联系计算过程归纳、概括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小括号的作业,在列综合算式中能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1.学生口算。
出示练习五第一题。
让学生口算,在课本上填写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
选择3-4道题,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重点联系本单元学习的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整理归纳出本单元学会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计算得数;同时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联系计算
1.做练习五第2题。
(1)比较并计算。
出示第2题。
提问:观察第2题里的三组题,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说明:第一组题按顺序数都相同,运算符号调换了位置;后两组题按顺序数符号都一样,不同的是有没有小括号。
(2)学生计算
让学生按题组计算
交流:第一组两题的三个数都相同,得数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能说说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试着说一说。
2.下面哪几题应该先算乘法或除法?为什么?
450-60×3=
3×(12÷6)=
30+4×15=
60+28÷7=
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你能算出这里各题的得数吗?大家算一算,看看每题得数是多少。
指名口答得数。
3.
做练习五第3题
要求做第一行三道题。
交流:前两题要先算哪里的?(检查计算过程、得数)
说明:混合运算要先看清运算顺序,再按运算顺序一步一步计算,算出正确结果。
3、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五第4、5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条件。
引导:你能列出解答每个问题的综合算式吗?自己列出这三个算式。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依次说一说。(根据顺序板书三个算式)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说说各是先求的什么。
2.做联系五第6、7题。
列综合算式时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每一步求的什么?
检查计算过程,有错的订正。
提问:能根据上面的计算,能说说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过各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准备怎样算?
3.做联系五第9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可以怎样想。
要求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的好,那么你们到底掌握的如何呢?先来考考你们。
让学生了解题意,提出注意问题,要仔细思考比较方法,再比较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比较结果并呈现结果,有错的订正。
指出: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用到几个方面的知识。小朋友要仔细思考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想想它和哪些知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再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4.做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决。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过去我们总结的方法是先算长加宽的和,再乘2,写成综合算式就应该是这样的算式:用长加宽的和乘2。我们只要记住这个公式,今后计算可直接列综合算式。你们试试看。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板书算式)
说明:应用公式计算,这里长是18米,宽是12米,按公式(长+宽)×2
应该列乘(18+12)×2,就能计算出周长。
5.做思考题。
(1)让学生观察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思考小华是怎样想的。
引导:小华算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时为什么写成4+6?请看图说说他的想法。
提问:第三个图形他是怎样想的?你看图分析一下。
交流:找到他的想法了吗?
学生交流,结合图形说明想法,明确4+6×2的思路。
(2)要求学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按上面的思路数一数,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拼出图形验证结果)
四、全课练习总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五
450-60×3=
3×(12÷6)=
30+4×15=
60+28÷7=
(18+12)×2=30×2=60
五、教学反思
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