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8.1 《平均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8.1 《平均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8 21: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义务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拍等。
【教学过程】
一、智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体验颠球,情境激趣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要想打好乒乓球,颠球练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班有哪位同学知道颠球?给同学们做示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颠了多少个乒乓球?
二、研学——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理解球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颠球多少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这个数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颠球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颠球()个,这个“()”是他们真实的颠球水平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是每个人真正颠球的个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颠球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人颠球多少个。(板书:求和均分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③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④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教师:我们知道了“()”是绿榕小组颠球的平均数,那平均数代表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颠球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颠球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颠球的个数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会自主探索、体验尝试、汇报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颠球比赛,承上启下。
教师:现在,我们分成男女队进行颠球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判决。
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
教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所以……。
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会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颠球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教师:?队数据计算比较麻烦,用计算器来帮忙,这个?.5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为什么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队成绩。
教师:看来,?队暂时领先。如果?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队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教师:谁来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计算的方法,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3组数据的比较,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不同场次不同方法的比较中可以感知到,用平均数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具有多样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时突出了“不公平”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活练——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拓展练习。
四、善思——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平均数。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计算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总体水平)
移多补少
          同样多
求和均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