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39-40页。
【内容分析】
二年级第一学期中“条形统计图(一)”要求学生能通过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用直条表示数量,也知道在统计图中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本课的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的延续,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的大小自己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即刻度);而以往只是要求学生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根据提供的信息画上相应的直条即可。所以本课教学时,重点应是引导学生经历讨论、尝试、判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我们班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提高识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2.通过画条形统计图,初步确定统计图的一格所表示数量的大小,把握统计图的整体情况,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体会统计图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知统计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
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简单分析统计数据。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大小,正确、科学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播放调查问卷图片,汇报调查结果(出示条形统计图)
2.学生交流: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小结: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包括统计标题,统计项目,单位名称、数量,还包括反应数量多少的直条。(板书)
3.分析条形统计图中数据。
4.揭示课题:条形统计图(二)
[从学生熟悉的竖条统计图入手,了解条形统计的基本组成,在思维导向上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
二、尝试操作,探究新知
(一)合理确定单位数量
1.出示:柘林学校初中部到校乘车方式统计表
任务一:1.独立完成,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2.小组交流,谁的统计图最直观,最科学。为什么?
2.小结:确定单位数量时,既要考虑数据的大小,又要考虑格子的多少,这样画出的条形统计图才合理直观,更方便我们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经历讨论、尝试、判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二)科学比较数量多少
1、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
任务二:仔细观察两张条形统计图,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填空。
2.小结:在同一张统计图上,我们可以根据直条的长短比较数量的多少;但在不同的统计图上,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直条的长短有关,也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由于两幅条形统计图的单位长度不一样,如果学生根据经验只看直条的长短来判断肯定会出错,于是在部分学生的质疑中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在彼此合作中学生分析出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让学生亲历简单分析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认识横着的条形统计图
1.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
任务三:1、比较这两张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最美观?
2.小结:像这样直条横过来画的统计图也叫条形统计图。
[介绍直条是横着的条形统计图,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比较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结构】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统计标题 统计项目 统计数量 单位名称 直条
一格表示几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应该选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背景来创设情境。而教材中提供的车辆素材,其实离学生是比较远。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实际调查问卷结果作为素材,来创设情境贯穿全课。 首先,利用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类别统计,帮助学生回顾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本要素。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复习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解决若干问题,使学生在新旧矛盾冲突中,产生“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更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确定单位长度这一问题,即理解根据数量确定单位长度比较合适的道理。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了画法的问题,尤其是对半格的处理。这里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比较两张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理解了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让学生亲历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最后,整节课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从而调控及引导。学生能从教师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课后,又利用表格的形式促成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从而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学习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