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战争图片)生命是一种奇迹。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有生命,但是战争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战争深恶痛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小小说——《在柏林》。(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15年。当时,大半个欧洲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小说没有正面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选取了后方普通民众生活的一幅剪影,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篇幅极短,主旨却十分鲜明,文字极为凝练。阅读时,注意体会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的深意,感受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因丧子而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与傻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后备役 咔(kā)嚓(chā)咔嚓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嗤(chī)笑 神志不清
(2)检查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再次默读课文,把你们的疑问和感受在书上标注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集体交流。
1.小说第一句“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既是写实,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渲染了一种气氛。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笼罩在车厢里的是一种什么气氛。
(笼罩在车厢里的是战争造成的沉重、悲伤、令人窒息的气氛。)
2.交代“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有什么用意?
(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子都已被迫奔赴战场,现在连年老的都要上战场了,这是为“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做铺垫。这让人感到辛酸:战争给人带来的是痛苦和无奈,战争是残酷的。)
3.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往往简洁而传神。文中写老妇人身体状况的一个短语是 ,写老妇人神情特征的一个短语是 。这样写是为了揭示 ,表达强烈的 情绪。?
(虚弱而多病 神志不清 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和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 反战)
4.两个小姑娘嗤笑的原因是什么?
(对老妇人数数这一举动感到奇怪而笑。)
5.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说为什么反复描写这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这个细节?
(①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②表现了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③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6.后备役老兵为什么不说把自己的“妻子”,而是说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这样说更能表现战争的残酷,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7.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个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①他刚刚失去三个儿子;②老妇人已经疯了;③他自己也要上前线。)
8.当两个小姑娘听到老兵的解释后,心里会想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她们的心理活动。
(示例:原来老奶奶经历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战争太可怕了。而我们一开始竟然还嗤笑她,太不应该了。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9.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文章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一个老头”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文章结尾处的“静”是穿透人心的震惊和痛苦,是内心的震撼。)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你们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这样取题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火车上,可见,深受战争之苦的不仅仅是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再到疯狂的经历,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痛楚……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霾下的家庭的缩影。)
五、感受技法。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老妇人进行描写的?
(是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2.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从情节设置上说,描写老妇人的行为奇特,以及小姑娘的嗤笑、傻笑,都是在为后文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行为奇特的原因,令人震撼;开头“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与结尾处老兵所说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形成照应。
从人物刻画上说,老妇人的虚弱多病、神志不清,后备役老兵的强忍悲痛、无奈应征,都是战争带来的恶果。笼罩在战争阴霾下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而后备役老兵一家正是他们的缩影。因此,突出老妇人和后备役老兵这两个形象,也就突出了这篇小说的反战主题。)
3.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
(例如:①一开始老妇人让人捉摸不透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三个儿子在战争中相继死去而变疯的。②一开始两个小姑娘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在 柏 林
控诉战争
《在柏林》是一篇独特的、经典的小小说。那么它独特在哪?经典在哪?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文字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独特魅力。在猜测结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同时体会到这种表达的干净、利落,并让学生从车厢的“静”联想到战争必将造成整个世界“死静”,那才是真正“静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