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四地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四地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08: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朗读、背诵《回乡偶书》,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经常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是多么重要。刚刚结束了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来复习一下,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谈话: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在柏林》中的老妇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下面,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1)读小说时,留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课件出示对应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语段,品读。)
(2)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3)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如《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寒风呼啸、波涛汹涌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2.运用分析《穷人》的方法,分析《桥》《在柏林》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经典情节。朗读下面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1)自由读。
(2)指名读,生评价。
(3)师评价:这段文字短句较多,读时注意语速要快慢适中,首句是叙述语气,慢点读,从“出帐提刀”到“掷于地上”,语速要快,表示动作的词语还要重读,以便突出关公做事干脆爽快的侠义之风。
(4)配乐读。
2.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2)分析体会桑娜以及“我”复杂的心理活动。
(3)回忆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情景,写一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回乡偶书》,读一读。
2.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示例:年轻时离开家乡,到了年老才回来,(我)家乡的口音没有变,鬓发却早已疏落了。村童看见我却并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3.讨论这首诗。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情节表现出来的?
(1)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诗人年老归乡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2)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已衰的对比,以突出世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的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情凝合在一起。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比较熟悉,因此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上表现得很好,学生有话说,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得有条理,思路清晰。在“词句段运用”环节上,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得也很到位。学生对“日积月累”这一环节也很感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对《三国演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深,有的浅。因而,朗读文段,理解文意,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