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两课时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 两课时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09: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有的不仅意境美、语言美,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
2.课件出示《古诗三首》。
3.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分别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刘柳”“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的文学家。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
二、初读古诗,识记字词。
1.提出初读要求:大声朗读古诗,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郭(ɡuō) 成畦(qí) 排闼(tà)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涯”,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学生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规范书写。
“涯”是左右结构,由“氵”和“”组成,“氵”要瘦一些,整个字左窄右宽。
三、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划分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
2.教师示范,学生朗诵。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复习朗读。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得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吗?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朗读节奏。让我们一起朗诵《古诗三首》吧!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古诗的节奏之美。这一节课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走进古诗的字里行间。
二、品读感悟,想象画面。
(一)引导品读第1首古诗《浪淘沙》(其一)。
1.结合画面和注释,理解诗意。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图片和注释,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理解提示:第一、二句可以借助画面来理解,第三、四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进行理解,然后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大风掀簸来自天际。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2.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
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黄河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将现实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完美结合,令诗人笔下的黄河雄壮而神奇。)
你们是如何理解“直上”一词的?(“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地面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仅仅这么几句诗就暗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物,这就是诗人高明的地方,也是古诗的一大特点——文字凝练,言简意丰。
3.读出古诗的意境。
大家一边在头脑中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入情入境。全班齐读,读完后教师点评,然后再指名朗读。
4.熟读成诵。
(1)1分钟朗读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
(4)背诵比赛。
5.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画面和注释,理解诗意;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读出古诗的意境,熟读成诵。
(二)引导品读第2首古诗《江南春》。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上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内一起学习《江南春》。
2.交流学习情况:在杜牧的笔下,你们看到了什么景物?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3.重点品读感悟:交流每句诗的意思。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春风、寺院、楼台、烟雨等来描写春天。画面:明朗绮丽,令人神往。)从中感受自然美。
4.理解“千里莺啼”,感受声音。
(1)注意“莺”的书写,提醒:上面的草字头要写扁平,为下面的“鸟”留出空间。
(2)学生想象画面说话: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
(3)出示跟“千里”有关的故事,辨析“千里”“十里”“一里”,感受“千里”包含的丰富的想象以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
(4)朗读指导:朗读时,“千里”稍微拖长一些,后面“绿映红”则可以稍短一些。
5.理解“酒旗风”,感受动态美。
(1)指名读诗句。
(2)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酒旗风”中的“风”动了,“酒旗”动了,整个画面都动了。
(3)朗读指导:想象声音,想象画面,读好第一、二句诗。
6.理解“烟雨中”,想象画面美。
(1)过渡:你们在烟雨中,都看到了什么?
(2)出示背景介绍:“南朝”(宋、齐、梁、陈)以及“南朝”之后的隋朝、唐朝都非常崇尚佛教,各地纷纷兴建寺庙,烟火很盛。
(3)朗读指导:“烟雨中”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春天的迷蒙、若隐若现。因此在读这句诗的时候声音可以舒缓些,让人感受到那个画面。
7.背诵诗歌。
(三)引导品读第3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上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内一起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2.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诗意。(茅屋草舍经常打扫,干净得没有一点青苔;花草树木一垄一垄,整整齐齐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条清清的小河环绕、护卫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高山推开门为主人送来满山的青翠。)
3.重点品读感悟。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干净的特点的?(“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气候潮湿,青苔生长得很快,而且青苔总是生长在潮湿阴暗、人迹罕至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以清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2)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于音律美。诗人赋予“一水”“两山”以人的感情,化静为动,使自然景物显得既清静幽雅又生动可爱,极富情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江南美丽的田园景色。)
(3)朗读引导: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表达诗人心情的愉快。
4.分组朗诵。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
《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都是写景的古诗,大家默读一遍,再一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全班齐诵,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黄河 直上
夸张
江 南 春
(唐)杜牧
江南 春天
写景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净 护
对偶 拟人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学习第1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用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画面和注释,理解诗意;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读出古诗的意境,熟读成诵。后面两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第1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先自读自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