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同学们,听完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爱国)
2.(导入新课)不错,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用鲜血、用生命,谱写了许多爱国华章;也有一些人,用笔墨、用智慧,指点江山,挥洒情怀,书写了不少爱国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古诗三首》,去感受诗人们深沉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三首古诗。(读毕,师正音并指导朗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2.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
(读)擞:平舌音。
(写)祭:上面左边是“”,右边是“”。乃: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亥:独体字。
(师边指导边书写示范,指导完毕,生练习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节奏和情感。
2.请同学们大声读出第一首诗的诗题——(示儿),(板书诗题)它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3.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陆游的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4.通过课文注释,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示儿——给儿子看。)因此,这首诗就是诗人陆游写给他的(儿子)的。
四、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1.学生齐读诗歌。
2.提出问题:本诗是诗人写给儿子的,那他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3.引导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在诗中找出相关字眼。
(2)谁在悲?(诗人)因什么而悲?(不见九州同。)(板书:不见九州同)
(3)诗人为什么因“不见九州同”而悲?(因为他要死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死去元知万事空。)(板书:死去万事空)
(4)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同“原”,本来。)所以,“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谁本来知道?(诗人)因此,解释的时候要补充主语,用第一人称“我”。在陆游看来,人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是指什么没有了呢?(身份、地位、金钱、愿望等。)诗人临终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突显对“北定中原”一事的不能忘怀,强烈地抒发了诗人“不见九州同”的遗憾、悲愤之情。
(5)为什么祖国不统一?(出示写作背景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被金占领)
你认为,诗人除了悲祖国没有统一之外,还悲什么呢?(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使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还在悲伤痛心。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情感,齐读这两句诗。
4.情感升华。
(1)诗人知道,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心心念念的祖国还没有统一,怎么办呢?(让儿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告诉他。)
从哪里得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什么是“家祭”?(过去家庭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板书:北定中原日 家祭告乃翁)
结合注释,谁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等到将来朝廷军队挺进北方,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诗人至死都挂念着自己的祖国,多么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啊!
(2)现在谁能来说说诗人要告诉儿子什么呢?(在他死了之后,祖国统一之时一定要在“家祭”时告诉他。)所以,这其实是诗人临终之时说的话,相当于他的遗言,这首诗其实相当于陆游的(遗书)。齐读这两句诗。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忧国忧民、至死不休的爱国情怀。)(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休)是啊,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诗人深厚、真挚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但初心未改。从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着、深厚、热烈、真挚。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复习故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爱国诗人陆游忧国忧民、至死不休的爱国情怀,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悲伤、痛心与无奈的复杂感情。
2.(导入新课)在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有很多,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位宋代的爱国诗人——林升。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找到本课的第二首诗,大声念出诗题——(题临安邸)。(板书诗题)
3.学生齐读。(读毕,师正音并指导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自由练习朗读。
2.请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诗人林升的资料,教师补充。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题”是“写”的意思;“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是“旅店”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4.学生自由讨论,说说本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临安城一派繁华的景象。)
三、再读课文,联系思考。
1.提出问题:联系《示儿》,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社会背景下,陆游在悲叹“不见九州同”,而林升则描绘的是一派繁华的景象?(引导思考)
(1)齐读诗的一、二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阁,西湖上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呢?)那么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山、楼、西湖歌舞)所以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写(事)。(板书:景——山、楼 事——西湖歌舞)第二句应用什么语气朗读?(质问)有什么作用?(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2)再读诗的三、四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阵阵温暖的风把那些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他们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汴州了。)“暖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什么?(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仅仅是指一般游客吗?还是特指某些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2.重点理解: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为什么此时人们会把杭州当成汴州。(南宋的当政者忘记了北宋灭亡的事实,不思收复失地,一味寻欢作乐,在醉生梦死中,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3.感情升华:全诗通过写美好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权贵们沉湎享乐、醉生梦死的不满),以乐景衬哀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4.如果让你写一首劝诫南宋权贵的诗,你会怎么写?
示例:山外青山楼外楼,山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四、联系内容,自我探究。
1.学生齐读《己亥杂诗》。(读毕,师正音并指导朗读)
2.根据前两首诗的学习思路,说说诗题“己亥杂诗”的意思。(诗人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板书诗题)
3.出示诗人资料。(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及注释,自由朗读本诗,试着理解本诗内容。
4.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5.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主题。
(1)“九州”是什么意思?(中国的别称之一,此处指中国。)结合注释,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社会变革。)
(2)齐读注释中“万马齐喑”的解释并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3)只有依靠风雷激荡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可偏偏这时的社会现状却是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诗人深表痛心。从诗中哪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哀)(板书:恃风雷 究可哀)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下大批有用之才。)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诗人迫切地希望朝廷能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要这些人才来做什么呢?(解救危难中的中国。)(板书:重抖擞 降人材)
6.整体感知:再次齐读课文,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不管是至死心怀祖国的陆游、不露声色讽刺统治者的林升,还是迫切希望改变国家命运的龚自珍,都是心系国家的爱国诗人。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也应时刻心系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背诵,默写《示儿》。
2.收集其他关于爱国的古诗,与同学交流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3.写一段话,说说你以后准备如何报效祖国。
古诗三首
示儿忧国忧民
至死不休
题临安邸辛辣讽刺
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盼望变革
渴望人才
1.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和诗人情感,体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通过学习本课三首古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明确身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