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教案(2课时 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教案(2课时 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22:4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没有出去旅游过?(有)当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你们会怎么做?(拍照)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相机、手机等摄影设备可以拍照留念,你会怎么做呢?(画下来)那就是用笔来记录美景,那么除了用笔画下来,还可以用笔(记下来)。在摄影设备发明之前,人们就是用笔把看到的景色记录下来的。学习本课,看看诗(词)人们是如何用笔记录美景并抒发情感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齐读三首诗词,师正音。
2.指导识字。
(读)暝:míng,后鼻音。
浣:huàn,不要读成wǎn。
畔:pàn,不要读成bàn。
聒:guō,不要读成kuò。
更:多音字,gēng(半夜三更),gèng(更加)。
(写)寺:上面“土”下面“寸”,注意“土”的第二横比第一横和“寸”的横都要长。
(师示范书写,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再次齐读三首古诗词,说一说,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特点?(写景)
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如何写景的,请同学们先看第一首诗,大声念出诗题。(板书诗题)
3.根据我们学过的方法,结合注释,说说诗题应该怎么理解。(居住在山中时看到的秋天黄昏的景色。)诗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地点、时间)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诗人王维)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关于诗人的资料。(王维,字摩诘,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其诗题材广泛,尤以山水诗著称。他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本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
5.(出示资料)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里的摩诘说的就是(王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维是如何做到“诗中有画”的。
6.学生齐读《山居秋暝》。
(1)(拓展补充)全诗一共几句?(八句)每句几个字?(五个)《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分为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所以全诗可以分为几联?(四联)四联各有一个名字,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默读全诗,说说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叶、渔舟、春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都是自然之景,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3)思考:为什么这里的景物会有这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因为这里是山中,没有人来破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空山)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这里刚刚下过雨,空气清新。)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新雨后)正因为“空山新雨后”,诗人才觉得空气清新,万物一新,再加上这是什么时候?(秋天的傍晚)从哪里得知?(天气晚来秋)所以这是初秋雨后的傍晚,诗人觉得非常(清新惬意)。(板书:空山新雨 晚来秋)
(4)想一想,如果诗人单单是感受到一场初秋的山雨,会不会如此惬意?(不会)那他是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图片)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多美的画面啊,月光皎洁,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很幽静,很安宁。)因此,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幽静、安宁的画面。(板书: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5)这时候,诗人听到了远处竹林传来了一些声音,原来是(竹喧归浣女)。(出示图片)为什么安静的竹林中会传来声音?(因为洗衣服的姑娘们有说有笑地回来了。)诗人循声望去,远远地还看见了(莲动下渔舟)。(出示图片)莲叶为什么动了?(引导:下,顺流而下。因为渔舟顺流而下穿过莲池。)(板书:浣女归 渔舟下)
思考:首联说这是“空山”,说明这里是没有人的,现在这里又有浣女,又有渔舟,是否与上文矛盾呢?(不矛盾。“空山”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空山。勤劳纯朴的人们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
(6)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确实让诗人如痴如醉,于是他感慨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就是说哪怕春天已经走远,但是这秋天的山也(可以让我留下来)。(板书:王孙留)
7.理解延伸。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读出如痴如醉的感觉。
(2)全诗四联中,哪两联主要是写景?(颔联、颈联)
(3)颔联写的是月夜的(幽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两句一静一动,描绘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象。颈联侧重写的是(人物),写的是人们劳动归来,所以颈联属于(动态描写)——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4)动静结合有什么好处呢?(二者互为补充;这样写使内容更生动、鲜活,更富有诗意。)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诗歌往往通过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对于隐居的诗人来说,“山中”比“朝中”更适合自己。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背诵《山居秋暝》。
2.有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的诗词,自然就有通过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愁苦或因为景色引起心中某种情思的诗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枫桥夜泊》和《长相思》。(板书诗题和词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齐读两首诗词,师正音。
2.了解背景。(出示两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枫桥夜泊》: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羁旅诗。
《长相思》: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通过创作背景,你了解到什么?(两首作品都是羁旅主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比较一下,这两首表达羁旅主题的作品有什么异同?(《枫桥夜泊》是诗,《长相思》是词。)诗的话很容易辨别出来,如何判断《长相思》是词?(有词牌名;分为两个部分——上阕和下阕;语句长短不一。)
2.我们先来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齐读,结合注释说说诗题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夜晚;地点——枫桥;事件——泊船。夜间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
(2)默读课文,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月、乌鸦、霜、枫树、渔火、钟声、客船)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觉?从诗中找出关键字。(愁)(板书:愁)
(3)结合背景,大胆想象一下,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到处弥漫着寒霜;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我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4)诗中写景的是哪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比较一下:同是写景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幽静、安宁)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呢?(孤寂愁闷)这两句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引导:“月落乌啼”是动,“江枫渔火”是静,所以这两句是动静结合。)
(5)全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愁闷的情感。)(板书:漂泊他乡 孤寂愁闷)
3.学习《长相思》。
(1)学生齐读,明确这是一首词。(补充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将士们在风雪之夜向山海关进发。)
(3)齐读上阕,引导理解。
思考三个问题:
①“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②“夜深”点明了什么?(时间)
③“千帐灯”暗示什么?(队伍庞大,将士众多。)
整合上面的信息,说说如何理解上阕。(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了,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
(4)齐读下阕,想一想,下阕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来表达情感?(风、雪)夜里的风雪不停,风雪之声嘈杂,所以将士们都(睡不着)。从哪里得知?(梦不成)为什么睡不着?(故园无此声)故园就是故乡,自己的故乡是没有这种(风雪之声)的。这风雪之声勾起了将士们的“乡心”。
结合上面的信息,说说如何理解下阕。(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打碎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心,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上阕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思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4.学习了《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与《山居秋暝》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枫桥夜泊》《长相思》都是借景抒发愁苦的情感,而《山居秋暝》则是借景抒发对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情。)
5.齐读《枫桥夜泊》《长相思》,体会其中愁苦的情感。
四、体会情感。
不管是抒发愉悦欢快的心情,还是表达愁苦烦闷的思想,都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出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在写景时,还可以通过对动态和静态景物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帮助我们达到表达情感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练习默写《枫桥夜泊》。
2.观察身边的景物,选取一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一段话。描绘这处景物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王孙留
枫桥夜泊
漂泊他乡
孤寂愁闷
长 相 思
征途遥远 思念故乡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图片,理解诗词的意思,领略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将《枫桥夜泊》《长相思》与《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中以景衬情的手法,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