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三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测试卷
第I卷(选择题)
01、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未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
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
A.沿袭了商朝的统治办法
B.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
C.埋下了商族复国的隐患
D.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
02、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
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0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04、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春秋晚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05、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仁政”,墨子提出“非攻”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B.诸侯争霸的客观需要
C.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D.适应了各国改革需求
0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
法、道等各种思想。当时道家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表明
A.郡国并行制已消解
B.意识形态适应政治经济需要
C.黄老思想走向衰落
D.各种学术思想相互吸纳借鉴
07、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
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有关蒸馏酒的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元以前有蒸馏酒。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出土文物是判断真相的决定因素
B.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不同史料导致历史史实的多样化
D.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08、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
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09、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到:“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
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为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梭伦: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限制第四等级权利
10、梭伦改革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位,竟至陷入绝境。”
梭伦所说的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邦入侵
B.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C.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自然灾害的威胁
11.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
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
出战国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
12、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出处
汉文帝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范晔《后汉书·卷一》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C.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1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
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14、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
桑田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受之露田
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以政府控制全国土地为前提
B.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1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16、1068年的延和殿论辩上,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司马光则认为“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应“减损浮冗而省用之”。两人争论的焦点是
A.增税与减赋
B.利民与害民
C.开源与节流
D.国富与民强
17、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
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
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这两大变法举措
的共性是: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体现了“轻罪重刑”的理念
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20、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
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
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21、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等价交换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
22、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
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
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
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
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23、亚历山大二世、林肯、明治天皇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你认为
相同的意义是:A.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B.消除了外国势力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4、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
词及次数
整地类农具词
耜(4次)钱(1次)镈(2次)
收割类农具词
铚(1次)艾(1次)
仓储类农具词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
A.诗歌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
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2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
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
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2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裁汰冗员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7、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
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
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28、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
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简牍)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29.下列诗句中,能够充分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的是
A.采采茉莒,薄言采之。采采苯苜,薄言有之
B.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C.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C.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第II卷(非选择题)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有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注:盉:?hé,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文物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根据上述材料,填写下表: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信息价值)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①
②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③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④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道者,所舒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1)文物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依据材料一,完成表格填写(4分)。
①
②
③
④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4分)
32.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2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分)
34.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9年,笔者在调查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时,一些受访的不同阶层的美国人给出了以下答案(部分)
A: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巨大的建筑工地、美好的自然风光、上海;
B:增长、科技,共产党、野心勃勃地报复西方;
C:基础设施、自行车的滚滚洪流、巨大的浪费;
D:乌泱泱的人,共产党、制造业;
E:好多人、日新月异、红色共产主义;
F:半个世纪的革命影响了全球的发展轨迹、毛泽东之后政治转型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带来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奇迹、在创新上打破了外界对中国人固步自封的偏见;成为超越美国的最大经济体,并可能会引导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金焱《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请从材料中提炼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12分)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B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D
B
C
C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C
B
C
B
A
B
31.(10分)
(1)①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②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③青铜器的造型
④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技术水平(4分,每点1分)
(2)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分)
(3)观点:天人感应;推行教化;君权神授。(2分)
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2分)
32.
(8分)
(1)措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4分,每点1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分)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2分)
33.(10分)
(1)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或新思潮的涌动);有识之士的推动。
(2)特点:移植西方模式(或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或国家大力扶植);工业化政策合理(工业化从发展轻工业开始);重视民营经济的地位。
(3)原因:都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政府对工业的大力扶植(或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外侵略扩张。
34.(12分)
示例:
印象:大多对中国取得的成绩深表钦佩但又充满焦虑与误解。(2分)
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契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逐渐实现腾飞,科技创新不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持续攀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让许多美国人钦佩中国“奇迹”。
(4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心存戒心,不断宣传中国威胁论。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下降,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深感不安,竭力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使美国民众缺乏对中国客观、全面的认识。再者,由于美国实行两党政治,各自代表不同的派别、阶层利益,出于选举和各自利益的考虑,不同阶层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差异明显。(4分)
总结:毋容置疑,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还有许多负面成分,我们一方面要进步发展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讲好“中国故事”,让美国人增信释疑,减少误解,争取实现合作共赢。(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高二(下)历史期中考
第6页,总6页
高二(下)历史期中考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