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啊
长江-
马丽华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景物的壮美圣洁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黧黑
棱角
演绎
酝酿
砾石
虔诚
蠕动
眩晕
蜷卧
腈纶
懈怠
敦实
熠熠烁烁
接踵而至
lí
léng
yùn
niàng
lì
qián
rú
xuàn
yùn
quán
jīng
xiè
dài
dūn
yì
shuò
zhǒng
yì
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
阅读课文,找到作者的行踪?
走向各拉丹冬—
—
草坝子扎营—
—
接近冰山、冰塔林—
—
置身冰窟—
—
再入冰塔林、冰河—
—
高峻、雄壮、
变幻多端
远观
浩茫、
图案多样
艰险、威严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四顾
近看
置身其中
半卧细察
作者行踪
特点
角度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
内心感想
走向各拉丹冬——
——
草坝子扎营
——
——
接近冰山、冰塔林——
——
置身冰窟——
——
再入冰塔林、冰河——
——
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似乎已经衰竭、少气无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虔诚赞美自然
赞美自然、坚强乐观
感觉不到冷,
思绪飞扬
想象长江的故事
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
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第1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2段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不同?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1、比喻,把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把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极轻极慢的动作动作比作“太空步”,
2、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严酷。
3、作者的身体状况在文中构成了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更亲切真实,使得本文富有悲壮美与苦难美的色彩。
第4段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
“行了跪拜大礼”,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阅读5——11段,找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并总结其特点
晶莹连绵
平坦辽阔
高大威严
熠熠生辉
光彩夺目
第12段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感受到原始的、苦痛的、永恒的美,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第15段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最后一句,独立成段,以平实简洁得语言收束全文,看似只陈述了一个事实(即格拉丹东环境如此险恶,却也有人前来拜访)“的确”显露出人挺立于伟大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也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征服自然,对于自然,人更应该是敬畏的态度。
藏北之于我,绝非一个牧区地名,一个地理概念,一群生活在那里的人,应该是一种意识和境界
征服还是敬畏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勇于攀登的信念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