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
庄市学校 任晓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后归纳出有机物概念,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归纳及应用已有经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能力等。
2.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有机物和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信息和协作交流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有机物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机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极
其重要,既要合理利用有机物又要防范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
践的科学精神。
3.突出主体性,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课件、打火机、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由此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师:同学们,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
生:米饭、包子、鸡蛋、面包、牛奶。。。。。。
师:看来同学们早饭都吃得很丰富,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吃的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身边的有机物。
(二)新课讲授
1.家中常见的有机物
(PPT)展示几组日常吃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
生讨论回答它们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
师:无论是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醋酸等,还是我们用的塑料制品、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提示):当家里的饭烧得太过了,底上会有一层黑色的糊状物;塑料制品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灰烬,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生:是碳。
师:说明都含有碳元素,那么我们把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什么呢?
生:有机化合物。
师:很好,我们把这类喊他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物除了含碳元素外,还含有氢、氧、氮等元素。
说一说: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纸、汽油、天然气、桌子。。。。。。)
举一反三,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那不含碳的化合物呢?
生:无机化合物。
师:能不能简称为无机物呢?不能,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同学们还记得单质得定义吗,什么是单质?
生: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很好,以前的只是还没完全忘记。所以,同学们这里要注意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师:我们根据物质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把物质划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那难道说含碳的一定是有机物,不含碳的就一定是无机物吗?
生:不一定。
师:同学们都说不一定,那能不能举一些反例呢?
生(讨论回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
师(补充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的确有,凡事皆有例外。我们说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类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虽是含碳的化合物,但由于它们在结构、组成、性质上都跟无机物相似,所以我们把它们归到无机物中去研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例外,要究其原因,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来认识有机物。
2.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甲烷这一最简单的有机物。我们说要认识一种物质,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它的化学式啊?那甲烷的化学式怎么写呢?
生:CH4。
师:同学们都知道甲烷的化学式为CH4,那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模型来看一下,我们看甲烷的模型,中间黑色的代表C原子,一个C原子连有4根键,每根键又有1个H原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就包含有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就写成CH4。这里我们顺便讲一下乙烷、丙烷、丁烷的化学式,同学们可以翻开书本35页,根据它们的模型图试着写出化学式。
生: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
师(补充):由这四个化学式,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类化合物的通式.
师:回过头来,我们来继续认识甲烷,住在农村的同学可能比较熟悉沼气,知道它的主要成分吗?
生:知道,是甲烷。
师:没错,是甲烷,同时甲烷也是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熟悉的沼气、石油等来猜想一下甲烷的性质呢?
生(猜想讨论):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可以燃烧。。。。。。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猜想,猜得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然后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视频播放,甲烷的燃烧)
师生互动,讨论补充完整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师:甲烷具有可燃性,同学们刚才看视频,还记得甲烷燃烧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回答):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在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师:同学们能根据现象写出甲烷的燃烧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在黑板上写出方程式:
师:常见的有机物除了甲烷还有很多,比如乙烷、丙烷,它们的性质和甲烷相似,就不详讲了,这里,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丁烷。
实验、探究丁烷的元素组成
师:拿出打火机,指出打火机的主要燃料就是的丁烷;
点燃打火机,学生观察并记录火焰的颜色;
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填写:
(1)、点燃打火机,火焰颜色呈蓝色;
(2)、在丁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此现象说明丁烷燃烧的产物中有水产生。
(3)、将烧杯取下,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后重新将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表明丁烷燃烧的另一产物是二氧化碳。
(4)、结论:
分析丁烷燃烧后的产物可知:丁烷中一定含有C、H元素。
(5)、学生活动:在黑板上写出丁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
师:刚才我们有讲过乙烷的化学式为C2H6,那如果少了2个H,变为什么物质了呢?那是我们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物质,乙烯( )。
多媒体(PPT)展示几种常见有机物的性质、用途等。
(1)乙烯
化学式: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
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塑料、炸药、溶剂、涂料);
国际上以乙烯的产量与生产技术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水果催熟剂(如催熟香蕉)。
(2)甲醛
化学式: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存在:家庭装修,服装。
用途:37%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消毒剂、防腐剂)。
(3)苯
化学式:
物理性质:无色有芳香味的液体,易挥发,易燃,不溶于水。
危害:很毒,损害造血功能,诱发白血病与染色体畸变,致死。
用途:基本的化工原料(合成塑料、橡胶、纤维、药物、染料和洗涤剂)。
(4)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火焰。
用途:可以饮用,是酒的主要成分(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是甲醇);
实验室酒精灯;
70%~75%的酒精用于消毒;
25%~50%的酒精可以用于物理退热。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C )
A. B. C. D.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B )
A. B. C. D.
3.写出下列各化学方程式。
(1)乙炔( )在空气中燃烧
(2)醋酸( )在氧气中燃烧
(3)酒精( )在空气中燃烧
4.现有可燃性气体:①氢气;②一氧化碳;③甲烷。现将可燃性气体燃烧后的产物先通过A瓶(内盛浓硫酸),再通到B瓶(内盛NaOH溶液)。发现:
(1)若A瓶质量增加,B瓶不增加,则可燃性气体是 。
(2)若A瓶质量不增加,B瓶增加,则可燃性气体是 。
(3)若A、B瓶K 质量都增加,则可燃性气体是 。
(四)小结
1.有机物的概念及其与无机物的区别;
2.几种常见的有机物及其性质、用途。
五、教学反思
有机物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旨在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理解有机物的概念的基础上并能举例生活中的有机物。而在有机物燃烧产物的探究上,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不过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教案仅仅是你原先的预设,而在教学过程汇总要懂得变通。我觉得在新课程课堂上,尤其是科学探究课上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经验尚浅,教学过程都太按照自己的预设来进行了,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失去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要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点燃
CH4+2O2 === CO2+2H2O
点燃
2C4H10 + 13O2 === 8CO2 + 10H2O
2C2H2 + 5O2 === 4CO2 + 2H2O
点燃
+ 2O2 === 2CO2 + 2H2O
点燃
C2H5 OH+ 3O2 === 2CO2 + 3H2O
点燃
H2
CO
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