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均
数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口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能力好一些?你认为应奖给哪个组?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能源。
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例题1:小
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
(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2)老师提问: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怎样才能使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是多少个?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汇报讨论的结果
(3)课件展示统计图的的变化过程。
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人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4)要求他们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样想呢?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
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5)“13”是11、12、14、15的平均数
问:13瓶是不是每人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呢?
师生总结: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
假设每组同样多的,它是虚拟的数。
观察比较平均数“13”在这一组数据(11、12、14、15)中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3.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通过条形统计图再次分析得出: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一个水塘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李小刚身高140厘米,他在水塘中玩水有危险
2.四(1)班平均身高135厘米,四(2)班平均身高137厘米,王民在四(1)班,张建在四(2)班,王民肯定比张建矮吗?
3.课件出示班里五名同学的身高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38
143
139
134
146
先估一估下面哪一个数最有可能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134
140
146
然后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的正常值与之比较
四、总结评价
回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并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几道题?
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几道题?
(14+10+11+9)÷4
(10+12+14)÷3
=44÷4
=36÷3
=11
(道)
=12(道)
12>11
第二组成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