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9个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订正读音:天都(dū)峰。
2.教师简介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安徽黄山东南部,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沿磴道有童子拜观音、天上玉屏、仙人飘海、天桥诸景,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像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
3.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汉语拼音多读两遍。
2.出示生字生词,注意以下加点字读音。
生字:石级(jí) 铁链(liàn) 攀着(pān) 照相(xiàng) 辫子(biàn)
笑呵呵(hē)
多音字:似乎(sì) 照相(xiàng)
3.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鲫:右部是“即”。
辫:中间是“纟”,可以和形近字“辨”“辩”比较。
4.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要求会写的字。
5.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天都峰顶攀登。
汲取:吸取。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借助文中关键字,概括主要内容。
2.整理交流:合并同一个方面的内容,保留最重要的词句,删除无关紧要的词句。
预设:(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真叫人发颤!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3)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3.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4.小结:通过提取关键词句,我们知道了《爬天都峰》写的是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天都峰脚下遇见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5.启发引导:《麻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把“我”一步步爬上峰顶的过程写得很清楚。那么,写一件事,还有没有别的写作顺序呢?
6.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不同的事,可以有不同的写作顺序,但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样才有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四、重点品析,理清方法。
1.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对“我”的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体会“我”的感受。
(2)学生交流画出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关注“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
(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要求读出天都峰奇险陡峻、难以攀登的特点,以及“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引导学习第3~5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我”在天都峰脚下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提示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能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评价,谈感受。
重点关注“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生共同梳理。
3.引导学习第6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默读第6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边读边想象“我”奋力攀爬的姿态。
(2)引导学生交流。
4.引导学习第8~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同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登上峰顶后的对话,并说说能从这组对话里感受到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
5.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思考:“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6.小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就像《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
爬天都峰
爬山前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明确课题中“都”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dū。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章写作顺序重点讲授。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通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来引导学生掌握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