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专项 水和溶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专项 水和溶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5-24 20: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8专项 水和溶液
点击重难点
1知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2区别悬浊液、溶液和乳浊液。
3 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2)溶解度和溶质质嚣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 受温度影响 不受温度影响
指一定温度下,l00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单位:g 无单位
联系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4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计算类型 依据 汁算式
1 基本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质的质量分数=(m质/m液) ×100%=[m质/(m质+ m剂)] ×100%
2 与溶液密度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液密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 溶质的质垃分数=m质/(ρV液)×100%
3 稀释计算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m1×稀释前溶质的质量分数=(m1+m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时的注意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若是体积,必须先用公式ρ=m/V进行换算,然后计算。
(2)在运算过程中,质量的单位要统一。
(3)因为通常溶液均为水溶液,所以溶质应为无水的物质;能与水反应的物质,其溶质应是反应后的生成物,而不是原来加入的物质,因此计算时应先算出反应后的生成物的质量。
5列举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评析中考点
考点1 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l+1=2”的事实是( )
A 20℃,1L水与l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 20℃,lg镁与l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 20℃,l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 20%,l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l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g硝酸钾溶液
※思路点拨※
根据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所以A错;根据Mg十H2SO4═══FMgSO4+ H2↑,1g镁与l g稀硫酸充分反应镁过量,而且有氢气放出.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小于2g,故B错;根据S+ O2SO2,可知C是正确的;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显然D是错误的。
※解答辨析※
C
※考点点评※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这是因为从微观上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溶剂分子中的过程,而粒子之间有间隔,它们互相填充,所以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也是本题的考点。
考点2 下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性物质
C 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D 阴影处M、Ⅳ均为饱和溶液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溶解度曲线上点、面、交点表示的意义。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在0℃~t℃时,M的溶解度曲线在N的溶解度曲线下方,故在20℃时,N的溶解度大于M的溶解度,选项A错误。一般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由图示可知,在20℃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明显在10g以上,因此M、N都属于易溶性物质,选项B错误。P点是M、N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它表示在t℃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选项C正确。阴影部分对M物质来说,属于溶解度曲线上面的区域,所表示的溶液是饱和的;对N物质来说,属于溶解度曲线下方的区域,所表示的溶液是不饱和的,故选项D错误。
※解答辨析※
C
※考点点评※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及交点的意义:(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有对应的温度和溶解度。(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坡度”越大,表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3)面:溶解度曲线上面区域内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溶液均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区域内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溶液均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4)交点: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在对应温度下这些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考点3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3)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
(4)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g。
(5)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水的密度约为lg/cm3) 。
(6)配制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氯化钠晶体不纯
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思路点拨※
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存放。称取氯化钠时应注意左物右码,图2中物质的实际质量为15g一3g=12g;该实验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8%。第(6)小题中:氧化钠晶体不纯,氯化钠溶质的质量偏小,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溶液都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大,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
※解答辨析※
(1)烧杯 (2)④③①② (3)玻璃棒 (4)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12 (5)18% (6)B
※考点点评※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包括四个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存放。实验的仪器主要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实验操作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上。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多操作错误可能影响溶液的质量分数。定量称量物质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反、氯化钠晶体不纯,都会使溶质质量减小。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溶液都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大,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对计算的考查也是需要注意的。总之“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的考查是一道科学综合题。
考点4 下列操作能改变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是( )
A加硝酸钾 B加少量水
C温度不变蒸发水 D升温
E降温
※思路点拨※
该题条件为饱和溶液,可列表分析各组成的变化情况:
序号 溶质 溶剂 溶质质量分数
A 不变 不变 不变
B 不变 变大 变小
C 等比例减少 等比例减少 不变
D 不变 不变 不变
E 减少 不变 变小
※解答辨析※
B E
※考点点评※
要充分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溶液的定义。
聚焦失分点
易错1 将1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 84g/mL)缓缓倒入l00mL水中,搅拌均匀,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症下药※
主要错点:(1)把体积当质量;(2)稀硫酸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加上加进去的水的质量,而忽略浓硫酸中2%的水的质量。平时计算时要明确溶液计算的所有关系是以质量关系为基础的,而稀释后溶液质量应考虑是原溶液和加入水的总重量,不要一味用“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去求。
该题是将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可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则进行计算。应注意先将溶液体积换算成溶液的质量。
浓硫酸的质量=100ml×l .84g/mL=184g
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184g× 98%=180. 32g
稀硫酸的质量是浓硫酸质量加上水的质量:184g+100mL×1g/mL=284g
ω(H2SO4)=(180. 32g/284g)×100%=63.5%
※提分练习※
1 汽车用铅蓄电池中需要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在实验室中用1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l .84g/cm3)配制28%的稀硫酸,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水的密度近似看作lg/cm3)( )
A将25mL水慢慢倒入盛有5. 4mL浓硫酸的量筒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将10g 98%的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盛有25mL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若其他操作正确,量取25mL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配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8%
D配制该溶液时,若有浓硫酸沾到手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易错2 常温下将10g下列固体与90g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疑分数最小的是( )
A胆矾 B氧化钙
C氧化钠 D硝酸钾
※对症下药※
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键在于判断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同时求出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各是多少。
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下列几种隋况需要考虑:①物质在溶解时没有生成新物质且该物质不含有结晶水,溶质为物质本身,如KNO3,其质量分教=[10g/(10g+90g)]×100%=10%;②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应为无水物,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如CuS04·5H2O,这种情况溶质的质量减少了,故溶质分数小于l0%;③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溶质为生成物,如Na2O溶于水,溶质为NaOH,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干l0%;④溶质质量分数还受溶解度的影响,如常温下将10g氧化钙溶于90g水充分混合,虽然CaO与水混合后溶液中溶质为Ca(OH)2,但其质量分数却比胆矾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这是因为CaO溶于水生成的Ca(OH)2微溶于水,只有极少量的Ca(OH)2溶解于水。
※提分练习※
2 t℃时,分别将ag 下列物质投入6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硝酸钾 ②氯化钠 ③三氧化硫 ④硫酸铜晶体
A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①、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③、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等
D④比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探究与思考
探究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称取一定量的冰糖,部分研磨成粉末,每l0g为一份,分成若下份备用。
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第一、三、四组固体都为粉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3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思路点拨※
(1)第一组实验中溶剂种类不同,第二组实验中溶质的状态不同,第三组实验中溶质种类鬲同,第四组实验与第二、三组实验中温度不同,显然,该小组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溶质的状态和温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溶质的状态只能影响溶解的速率,并不能影响溶解性的大小。(2)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能加快溶解的速率,缩短实验时间。(3)设计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与第二、第三组实验做对比,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解答辨析※
(1)溶剂种类、淳质种类、温度、洛质状态 溶质状态 (2)粉末状比块状溶解的速率快,节省实验时间 (3)不会影响,第四组可以与第二、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考点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实验设计的评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变量控制是否到位:实验操作过程是否合理;实验现象是否明显等方面。
※跟踪练习※
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1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1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L表可总结出的规律是:对于硫酸溶液
;对于氨水 。
(2)某同学多次、随机抽取表中数据米探究浓、稀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质堵分数与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中间值之间的关系。例如:将12%的硫酸溶液与28%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或“<”,下同)20%。l2%的氨水与28%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最分数 20%。根据以上计算或推理的结果,总结出的规律是

专项集训
※能力提升※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 D钡餐
2 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水垢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
3 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l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蔗糖的溶解度
4 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往两个盛有l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克A物质和b克B物质,充分搅拌后都加热到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
B 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溶液为饱和溶液,B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 t2℃时,A的溶解度比矗的溶解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
D t2℃时,A的溶解度比目的溶解度大,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为饱和溶液
5 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蔗糖替代品,如图所示为木糖醇溶解度曲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B木糖醇溶液从30℃升温到5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木糖醇溶液从50℃降温到30℃,一定没有晶体析出
D 30℃时,75克木糖醇可以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6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错误的是( )
A尽管水分子很小,但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B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以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C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白天植物吸收的大量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在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
7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恰当的是( )
A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B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C农业灌溉引用工业或生活废水
D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
8 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望溶质的质冀
C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
9 下例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b的溶解度比a的溶解度大
C在t1℃时,a、b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在t2℃时,将20g a物质加到l00g水中,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10 下列各项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 20℃时KNO3的溶解度、80℃时KNO3的溶解度
B 30℃时:NaCl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C 10g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l0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
D 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
11 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 .6
④ 10 5 13. 6
A 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 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
C 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12 下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小时物质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
A 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13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l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
C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14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温度为t℃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分别加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得到一种饱和溶液,则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 小明从冰箱冷藏室(温度为4℃)取出一杯4℃的澄清石灰水,盖上杯盖,在室温(温度为20℃)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有少量晶体析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室温时该石灰水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 40C时该石灰水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该石废水4℃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室温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6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l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必须用到的是( )







A ②④⑥⑦ B ①④⑤⑥
C ①③⑤⑦ D ①②④⑦
17 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在实验室把l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 毫升的蒸馏水,稀释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和 。
18 如图为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a、b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
(2)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
是 。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溶液,配
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
19 图1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图2所示的现象。则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 g。
20 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30℃时KNO3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2)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冲击高分※
1 氯化钾和硝酸钾晶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溶解度/g物质 0 10 20 30 40
KCl 27 .6 31. 0 34. 0 37. 0 40. 0
KNO3 13 .3 20 .9 31. 6 45. 8 63. 9
(1)30℃时KNO3的溶解度为 。
(2)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在 之间。
(3)下图中能表示KCl溶解度曲线的是 。
2 上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填空:
(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减小的是 ;在 ℃时,甲与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3)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用
“甲”、“乙”。“丙”及“>”、“<”或“=”表示)
3 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某小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
【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玻璃导
管、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过程】
①如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大试管加入5~10mL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
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试管口有大量白雾。
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你认为改进的措施为: 。
③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为: 。
【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交流】
①对海水淡化后剩余资源,请提出一种合理利用的措施: 。
②“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请列举一种与上述原理相同的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
4 将一种盐溶于水时,会使水的冰点(凝固点)降低,冰点降低多少与盐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有关。如果将此盐溶液降温,则在零摄氏度以下某温度会析出冰,假当盐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比较大时,在将溶液冷却的过程中先析出的固体不是冰而是盐的晶体。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纵坐标为温度。试填空或简答。
(1)氯化钙溶液雄用作冷冻剂,当无水氯化钙与水混合的质量比为 : 时(填写最简整数比),冷却效果最好。
(2)指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具体含义。
曲线AB: 。
曲线BC: 。
(3)将10℃时38%的氯化钙溶液降温到-40℃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此时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B溶液中析出丁氯化钙晶体
C溶液中已经有冰析出
D此时氯化钙晶体和氯化钙饱和溶液共存
E此时冰、氯化钙晶体和氯化钙饱和溶液共存
5 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它的鲜味来自于其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化学式是C5H8NO4Na,易溶于水,与AgNO3不反应),另外还含有NaCl(其他成分不考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钠中至少含有 (填数字)种元素。
(2)称取5. 0g味精配制成50g溶液,量取蒸馏水的量筒规格是 。(填字母)
A 10mL B 50mL C l00mL
(3)下图是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 → 。(填序号)
(4)为测定味精中NaCl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所配制的50g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NaCl+AgNO3═══AgCl↓+NaNO3)。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过滤后,洗涤、干燥、称量AgCl固体。洗涤的目的是洗去AgCl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中一定有 。
③在其他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仰视刻度线量取蒸馏水,则所配制溶液的谷氨酸钠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④经精确测定AgCl沉淀质量为2.87g,则该味精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NaCl一58. 5,AgCl—143.5)
答案
提分练习
1 B 2 D
跟踪练习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溶液中溶质的质垃分数越大,密度越小
(2)> < 对于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的这类物质(如硫酸)来说,浓、稀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中间值(或平均值);对于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小的这类物质(如氨水)来说,浓、稀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中间值(或平均值)
专项集训
能力提升
1 A 2 C 3 D 4 D 5 B 6 C 7 C 8 C 9 C 10 D 11 C 12 B 13 A
14 C 15 C 16 B 17(1)化学变化 (2)1 860 玻璃棒 18(1)65 (2)蒸发溶剂 (3)80
19 115 20(1)①④ (2)②④
冲击高分
1(1)45.8g (2)20℃~30℃ (3)b
2(1)丙 t2 (2)1:2:3 (3)丙>甲=乙
3【提出问题】怎样将海水转化为淡水
【实验过程】②将小试管内的长导管加长;使用冷凝管;将小试管放在盛有冰水的烧杯中(答对一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③无沉淀生成(或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将海水蒸馏可以得到淡水
【反思交流】①晒盐;制纯碱;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制备镁(答对一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石油的分离;分离液态空气(答对一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 (1)3 7 (2)水的冰点曲线 氯化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3)B、D 5(1)5 (2)B(3)② ① ④ ③ (4) ①AgNO3 ②NaN O3、AgN O3 ③偏小 ④23.4%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①加溶剂②升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