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导体和绝缘体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第三单元第二节
学时
一学时
年级
五年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3.
认识常见物体的导体和绝缘体。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过程与方法:1.
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2.
能够利用电路检验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3.
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4.
能够把导体和绝缘体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尊重证据。2.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乐于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
1.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
2.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动手操作能力,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活动。3.学生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小部分学生已经有导体和绝缘体的前概念。
4.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解决措施:“通过断开电路中的导线,小灯泡熄灭”;“在断开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入铁钉和玻璃棒,接入铁钉小灯泡亮了,接入玻璃棒小灯泡不亮”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初步知道,铁钉能让电流通过,而玻璃棒不能,进一步导出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以后,后面探究常见的的导体和绝缘体就迎刃而解。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解决措施: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白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0′05″-
1′34″
复习旧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师将连接好的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行展示。(二)、问题导入:a.
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断开,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b.如果在断开的导线两端接入其它物品小灯泡还会亮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并且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小灯泡会熄灭。学生回答:会亮或者不会亮
二、新授课
1′34″-
5′17″
1.激发兴趣。2.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3.初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时的仔细观察能力。4.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好铺垫。4.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明白电路检验器的作用,以及电路检验器的组成。
(一)、师提问:如果在断开的导线两端接入铁钉小灯泡还会亮吗?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教师演示---将铁钉连入电路中。为什么小灯泡又亮起来了?(二)、师:所以铁钉是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导体。并且板书“导体”。(三)、师:如果把铁钉换成玻璃棒小灯泡还会亮吗?学生继续猜。(四)、让学生上台将玻璃棒连入电路中。师:为什么小灯泡这次不亮了呢?是不是小灯泡、电池组和导线没有连接好呢?教师让学生检查电路中的小灯泡能否亮。(五)、师:所以玻璃棒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绝缘体。板书“绝缘体”。(六)、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铁钉是导体,玻璃棒是绝缘体”。我们用了哪些电路原件组成的装置检验出来的?(七)、师:由导线、小灯泡、电池组组成的装置我们把它叫做“电路检验器”。(八)、师:有了这样的电路检验器我们可以检验很多物品哪些是导体哪些绝缘体。同学们你们最想检验身边哪些物品?(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样检验物品。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会亮或者不会亮。学生回答:因为电能通过铁钉,所以小灯泡亮了。学生说出自己的猜:会亮或者不会亮。一名学生上台实验将玻璃棒连入电路中。学生检查电路。学生回答:因为电流不能通过玻璃棒,所以小灯泡不亮。学生回答:由导线、小灯泡、电池组成的。学生说出自己想检测的物品:钢笔、橡皮…..
三、探究实验(一)
5′18″-23′40″
1.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的探究实验要有目的地进行。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1.播放PPT(实验记录单)(二)教师对“实验记录单”的使用进行说明。a其中完成这六种物品的检验后,如果有时间可以检验两种你最想检验的身边物品.b.实验之前现在小组里进行预测。(三)、师:向学生说明白实验要求。(四)、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同时对完成的比较好的组进行小组加分奖励。(五)、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解决“有不同的实验结果”问题。(六)、师:让学生说出实验记录单中的导体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绝缘体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七)、教师指出:有些绝缘体不是绝对的绝缘,像干木头如果变潮湿了就变成导体了。(九)、师:除了金属以外,其它的物体都是绝缘体呢?
学生认真倾听“实验记录单”的使用和“实验要求”。各小组开始实验并做填写实验记录单。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回答:导体是由金属构成的;绝缘体是由塑料、干木头、橡胶构成的。
播放PPT(实验记录单)1.引起学生注意。2.可以起到强调探究实验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播放PPT(实验要求)1.为了实验的有效进行。2.同时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播放PPT(实验记录单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明白自己组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四、探究实验(二)四、探究实验(三)
23′40″-25
′12″25′12″-29
′46″
1.调到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倾听、观察和表达能力。调到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培养学生合作能力。2.调到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师:水是不是导体?让学生猜一猜。(二)、我们怎样检验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三)、让学生上台做实验。(四)、师: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电路检验器中可以多加几节电池、水中放入食盐、导线两端连接金属片。(五)、师小结: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只不过有的导电性能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但是蒸馏水不是导体。那么人体是不是导体?(一)、师:有一种非常神秘的仪器,即使是非常微弱的电流,它都可以检测到。你们想不想见一见?它就是验电球。(二)、师:让几组学生上台做实验探究—人体是不是导体。(二)、根据人体是导体的原理,在生活有很多这样的发明创作。比如:感应开关和电笔。并作简单介绍。
学生猜测:水是或不是导体。学生回答:用电路检验器。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实验。学生猜测三组学生上台做实验
播放PPT(验电球图片)播放PPT(感应开关图片)1.让学生看到更直观的图片;
五、生活中的科学
29′46″-
38′25″
1.进一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应该安全用电。
(一)、师: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些电工材料和工具,辨别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绝缘体,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二)、分别出示:一根导线、一把螺丝刀。(三)、举例说明教室里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四)、教师小结: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总是相伴相随的。(五)、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使用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出示图片并回答: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呢?(六)、最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关于电的警示标志。
学生回答学生举例
播放PPT(关于一些不正确的用电图片)1.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就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现象;2.节约时间。播放PPT(关于电的警示标志)1.再现比较直观、全面的各种用电警示标志可以加深印象。2.节约时间。
六、总结
38′25″-
39′00″
培养学生的总结、梳理能力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二)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相信这些知识一定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与更加美好!
学生列举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