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4张PPT)+同步练习+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4张PPT)+同步练习+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9 15:10:22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洋务运动后,清朝海军被称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貌似清王朝再度崛起,但是其外强中干的本质很快被一场战争戳穿,这场战争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战争前的中日韩现状
明治维新
日本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日本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大陆政策
一,攻占台湾,二,吞并朝鲜,三,进军满蒙,,是灭亡中国,,征服亚洲,六,称霸世界
日本侵华原因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后,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
清政府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没有改变,清政府只是在粉饰太平罢了
海军现状
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后已难成军
南洋水师经费不足,装备落后
北洋舰队多年不更新装备,彻底停滞
清政府现状
朝鲜现状
“洋务运动”后清政府实力上升。列强转移侵略目标,加大了对朝鲜的侵略,将朝鲜变为其角逐场所,尤其是日本
东学党起义
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在朝鲜国内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向清政府求助,日本借机出兵,并在丰岛袭击清军,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朝鲜现状
清政府
日本
仓促应战
希望调停
避战自保
丰岛海战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之战
威海卫战役
中日正式宣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邓世昌牺牲,中日各有损伤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观看视频,总结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战前准备
清政府一直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寄希望于其他列强的调停
战时指挥
李鸿章战和不定,妥协退让,贻误战机
军事装备
清军装备落后,实力不如日本,主力舰艇数量少,舰艇速度慢,海军装备补充不足、陈旧老化等。
  根本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则仍然走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春
代表
伊藤博文,李鸿章
地点
日本马关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次鸦片战争
外国侵略到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鸦片战争
外国侵略势力东南沿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瓜分中国狂潮
导火索
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联合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转而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本质
甲午战败,清政府的无能展露无遗;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瓜分中国。
时间:1899年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各国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观察
依据课本27页表格中各国的势力范围,指出各个国家的代表动物
前者是列强侵华的表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后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中国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双方互惠互利的平等交易行为,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7月-1895年春
主要战役
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
割地;赔款
开埠;设厂
签订
《马关条约》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
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
内容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向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是:
A.丁汝昌
B.邓世昌
C.左宝贵
D.叶志超
2.甲午战争中黄海战役的结局是:
A.双方互有损失
 
B.日本舰队全军覆没
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
A
3.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4.第一次以条约的方式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C
C
5.《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开放工厂的特权
D
6.《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完成同步导学第五课
完成同步导学第六课自主预习
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制作第五课思维导图
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清朝的北洋海军创始于19世纪70年代,覆没于90年代。要想了解北洋海军的兴衰史,寻访历史遗迹,可去下列哪个地方:
A.广州虎门
B.上海
C.天津大沽
D.山东威海卫
2.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日侵朝,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该史料记载的英雄人物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丁汝昌
D.邓世昌
3.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A处应为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银元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割让台湾给日本
5.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B.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史。下列选项对应合理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8.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在《马关条约》中是指(  )
A.禁止反帝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允许驻军
9.“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成,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材料反映了
A.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B.陈独秀的思想意识落后于潮流
C.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由此开始
1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反映出(

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
C.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D.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12.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主要的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就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D.《马关条约》使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割的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战败的原因?
14.《时局图》表现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德国、沙俄、法国、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2)从什么时候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提出什么政策?
(4)《时局图》给我们什么警示?
参考答案
1.D
2.D
3.A
4.A
5.D
6.C
7.C
8.C
9.C
10.C
11.D
12.C
13.(1)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1894年。
(2)邓世昌率致舰官兵冲向日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3)指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地给日本。
(4)统治者只顾自己的奢侈享乐,不作战争的认真准备,妥协退让。
14.(1)沙俄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及新疆;德国势力范围在山东;法国势力范围在广东、广西、云南;英国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
(2)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
(3)门户开放。
(4)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等(写出两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