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句话点目标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一、课前一赛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彷徨(
)
激变(
)
格物致知(
)埋没(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亳无挫折。
3.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
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土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4.激情讲演
学生任选一段,激情诵读,还原讲演,体悟情感和态度。
二、独立自主学习读懂讲演,探究写法。
流程一:整体感知
读懂内涵
5.文章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圈点勾画,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8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7.结合各段段意,说说这篇演讲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演讲又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写出思维导图。
流程二:精读探究
读懂写法
8.演讲中作者采用了那些演讲技巧,值得我们学习?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流程三:拓展延伸联系自我
9.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谈谈怎样能具有格物致知精神,交流分享。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引导
10.合作探究;对学+交流明确上面流程一、二的内容
11.展示引导:读悟+展示
展示一:
整体感知
读懂新闻
展示二:
精读探究
读懂写法
展示三:
拓展延伸
联系自我
四、巩固提升学习
活动一: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子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太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语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活动二:课外阅读丁肇中《怀念》
活动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別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投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別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向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这个师傳不仅能够淮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固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別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別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
什么是“核心优势”?如何建立“核心优势”?
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
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
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6.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
就是
就是)
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
因为
因为)
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只能
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
这意义??希望??应该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7.第一部分(1):交代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生存的问题和作者经历为例,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12.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
13.“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最有优势的是什么。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正确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直到最后成功。
14.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自己的事业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确立优势之后如何实现这一优势;实现优势之后如何保持这一优势。
15.烧开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话,水还会变凉,变凉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而要保持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烧开水还要难。
16.分别是: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
17.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如: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
18.此为开放题。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