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5: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品味语言体会准确、生动)
一、课前一赛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国画创作者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大兴区甜瓜种植基地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强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空军紧跟世界航天领域发展趋势,推动空军军事理论、备战训练、人才装备
等。
B.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包罗万象的进口产品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C.这些绿色健康食品,将增加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
D.杭州育才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
二、独立自主学习
选读词句,品味语言。
知识链接: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严密性、简洁性、逻辑性、趣味性等特点。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注意限制词语,如“主要都、大概、大约、可能、肯定、仅仅、约、至今、至少”等类型的词语。
【类型一】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横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问: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或者问某词能否别去)
【答题模式】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換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三】问: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表态(删去还是不删)。②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①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选读字词,品味妙处
5.品味语言,体会准确、生动与典雅
老师引路之后,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引导下表。
学法示例:老师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分析7--10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准确、生
动与典雅的语言介绍大自然的语言。
例句示例:“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作用?
品味:“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选择的词语及作用:
6.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的理解。
四、巩固提升学习
活动一: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热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国,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8.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9.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千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
的变化,并简述理由。(3分)
活动二:11.积累、摘抄农谚至少三句,同位交换品读。
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1.D;
2.B;
3.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4.“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凡是”
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以上两句诗正说明了这一点。
7.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8.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时间推动着生命和气候的斗争。
9.不能删去。“果真如此”表明人类存在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分。去掉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
略。(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