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5: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一句话目标:
说明对象、说明思路、有趣的语言、探意识。
一、课前一赛
熟读课文、了解常识、感知内容、识记生词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沟壑(hè)
扫帚(zhou)
琥珀(hǔ)
帷幕(wéi)
B.冲刷(shuā)
腐蚀(shì)
踪迹(zōng)
磨坊(mó)
C.浑浊(hún)
山麓(1ù)
滲透(sèn)
闪烁(sùo)
D.龟裂(guī)
楔形(xiē)
倾斜(qīn)
麇鹿(m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覆盖
装制
低洼
海枯石烂
B.孔隙
沙烁
沉淀
铜壶滴漏
C.粗糙
包裹
烘烤
悬涯绝壁
D.帷慕
钟鼎
崩落
奇形怪状
3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课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
C.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那一块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独立自主学习
再读全文,分析内容、理清结构
【知识链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抓首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2)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5)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4.《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划分出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邻桌互读、质疑解惑、分享交流、训练表达、读悟展示
合作探究;对学+交流
明确上面一、二内容,学生展示。
8.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示例,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举例并分析:
9.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示例,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増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四、巩固提升学习
10.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时的森林多生长在水陆交汇的沼泽附近,树木死后遗骸沉入水下,与空气隔绝,可以防止被氧化分解。
②总之这些植物遗骸年复一年堆积在地层中,经过3亿年的化学、物理作用,最终变成了黑漆漆的煤炭。
③为什么“石炭纪”时期能出这么多煤?
④有些科学家猜测,“石炭纪”时期的真菌、细菌,或许还没有能力分解树木里的木质素
⑤数百万年的稳定气候,又使代代植物在当地周而复始地生长,大量堆积。
A.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③④①⑤②
D.⑤④③①②
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カ。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大阳光产生的压カ——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x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オ受到9牛的压カ,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カ、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旧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カ、大气压力、空气阻カ、摩擦力等几乎究全消失,太阳光压オ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オ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大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カ,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权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迷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
1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14.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カ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
(2)到了太空中,重カ、大气压カ、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オ有了出头之日。
时间的脚印
参考答案
1.A;
2.A;
3.D;
4.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8略;9、略;
10.B;
11.太阳帆环保、无污染.12、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13.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14.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
15.(1)“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出头”本指”从困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在地面上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到了太空中就能作为太空动力发挥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