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社戏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社戏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6: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社戏
第2课时
一句话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一、课前一赛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众忍俊不禁地笑出来。
B.老王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熈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望眼欲穿。
C.从繁华、喧盤的市中心唠叨着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心安理得。
D.在党的八十华诞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顾党所经过的历程,我真是百感交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贵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八年级语文(下)导学练案
D生活有多广,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国,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
括中学习语文
二、独立自主学习
文本精读
深层探究
(一)理解内容
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3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且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用原文回答)
在这里,“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乐事吗?
(二)感受看戏
第二部分是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明确:
第一层(

段):戏前波折;
第二层(

段):
第三层(

段):
第四层(

段):归航输豆。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写看戏前的波折、转机有什么好处?
“我”着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饮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饮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三)发现问题
10.文中写偷豆时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要表现什么?
如何看待双喜他们偷豆的事情?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1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选读相关句子,理解文章精髓。
(一)你讲我讲,深入理解:
14.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二)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
其实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
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自由、平等、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五、拓展迁移
17.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18.阅读《大青衣》,回答下列问题: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
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
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
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
,莲步轻移,宛如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含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连紧町柳
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
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
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ロ,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
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
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
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激圆润,
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相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
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
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
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
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
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地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
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
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
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
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
了地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
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
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
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大说道:“月如是个戏痴,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
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
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
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师傳!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阅读全文,下列对文章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了青莲迷上青衣,青莲崇拜学戏、青莲出师成名、青莲饰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等事件。
B.第④段通过侧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潮的表演艺术。
C.第段通过表姑的话正面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淡泊名利、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
D.小说最后一段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对戏曲文化的传承。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社戏》参考答案
第2课时
1-5略
明确:第一层(5—9段):戏前波折;第二层(10—13段):月夜行船;
第三层(14—21段):赵庄看戏;第四层(22—30段):归航偷豆。
6、明确:
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是外祖母又怕都是小孩。
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7.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8、“我”急得要哭——“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明确:焦急、失望、沮丧。
10.这几段写偷豆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要表现什么?
明确: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明确: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明确: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要。可见他是一个勤快、机灵的人。
正是因为偷豆的童心和野趣,才使得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12、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因为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1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好强的老人。
14.15略
16.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拓展迁移
【答案】17.B
18.(1)AD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3)
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4)
示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