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灯笼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灯笼 第2课时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16: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
灯笼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一、课前一赛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B.焦裕禄以改变兰考县贫困的面貌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见解优雅的意义之美。
D.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摇曳多姿,栩栩如生。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的家乡美丽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果树、马铃薯和小麦,此外,还适宜在中国梨树和杏树。
B.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C.灯笼,在电灯尚未普及和出现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D.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二、独立自主学习
文本精读
深层探究
(一)理解内容
3.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有什么妙处?
4.从“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这个句子,你读出来什么?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选读相关句子,理解文章精髓。
(一)你讲我讲,深入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寄寓在灯笼之中的家国情怀的?
(二)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6.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7.文体特点: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10.当你看到这些灯笼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你的内心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自由发言,交流。
五、全文小结: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描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作者及民族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六、拓展迁移
11.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书写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局限于个人情感圈子。
B.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来写,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是此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C.“塞外点兵,吹角连营”语出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结尾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
12.阅读《父亲是一盏灯》,完成下列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別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累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
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
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債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
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等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
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选自《2017
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ロ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第四课
灯笼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1.D
2.D
3.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4.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5.明确:作者借叙述与灯笼有关的事情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作者先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
人的事迹,从而表达抗敌卫国的情感。
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7.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8.【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9.略
10.略
11.A
12.阅读《父亲是一盏灯》回答下列问题:
(1)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
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符合题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