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一册 第3章第2节 常见病及其预防 教案(6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一册 第3章第2节 常见病及其预防 教案(6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7-21 13:54:11

文档简介

第3章
第2节(第2课时)
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一、设计思路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几乎人人都得过传染病,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因此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几种传染病,引导学生分析其流行的环节和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不少同学有过生水痘的经历,通过对此经历的回顾与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其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对此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预防观念。我国是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教学中运用一些图片和实例,并通过学生课前查找的有关乙肝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引起它们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让学生体会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艾滋病是世纪顽症,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借助艾滋病的录像资料,了解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和关爱艾滋病人,渗透情感教育。通过一系列常见传染病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的一般措施。
分析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分析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染病,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的一般措施。
难点:感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寻找有关艾滋病的录像资料,分组布置学生查找常见传染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问题:你得过哪种传染病?你对这种病了解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水痘
我们班级中有同学生过水痘吗?是怎样得的呢?你知道水痘的病原体是什么吗?又怎样来预防呢?
(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
生过水痘的同学回忆生水痘的情景,如:被人传染的,后隔离治愈等等。师生共同分析引起水痘的病原体——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2.隔离患者:隔离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3.接种水痘疫苗:注射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了解水痘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懂得自己生水痘时应主动隔离,培养责任感意识。
甲型肝炎
教师提供某地曾因食用毛蚶而大量人群感染甲肝的案例。
问题:在此案例中,甲肝的传染源是什么?病原体是什么?是怎样传播的?
又如何预防?
师生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总结甲肝流行的过程和预防措施。
传染源—毛蚶病原体—甲肝病毒
传播途径---饮水、饮食传播易感人群—没有接种甲肝疫苗、容易被感染的人。预防措施:不食用毛蚶或将患者送到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源管理)。患病期间,患者用过的东西都要经常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与病人接触过的家人或同学到医院去接种甲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感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乙型肝炎
教师首先介绍乙肝在我国流行的严峻形势,那么乙型肝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预防呢?
有请××小组的代表来给同学们作以介绍。
你接种过乙肝疫苗吗?
小组代表汇报,主要包括乙肝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人体被乙肝病毒攻击后产生的危害等等。(可将一些信息作成ppt来展示)病原体——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2002年国家已将注射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范畴,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结核病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结核病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学生听讲,理解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病原体——结核杆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预防措施: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2.隔离患者。
3.按时接种卡介苗。
感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艾滋病
你对艾滋病有了解多少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艾滋病的介绍)。那么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吗?假如你的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应该如何与他相处?
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艾滋病传播的方式,并对学生的判断作以评价。引导学生理解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传染病。
观看录像,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学生活动: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写好一些活动的小纸片,找10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抽取小纸片。你认为你的小纸片上的活动会不会传染艾滋病?请分别站在不同的区域。(小纸片上分别写有:咳嗽、打喷嚏,共用厕所,性接触,握手、拥抱,血液接触,共用浴池或游泳池,蚊虫叮咬,母婴传播,共同就餐等。)了解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一样,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的任一环节,该病就不会流行。
因此切断血液传播途径和洁身自好是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方法。
理解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同时让学生感悟要关爱艾滋病人。(学校卫生室有关于艾滋病介绍的光盘。)
小结
通过学习,你能说出为了预防传染病,人们应该怎么做吗?
理解预防传染病,应注意的问题,如:卫生习惯,预防接种,增强体质等。
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作业
到防疫站或附近的医院调查上海地区常见的传染病,并按季节分类。
季节传染病名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将调查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提高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PAGE
4第3章
第2节(第5课时)实验与实践
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一、设计思路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密切相关,本课时的教学就是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经常见到的“喜庆举杯”场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本组的实验方案并在全班交流,通过小组之间互评及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细节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依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尝试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还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对照试验。
知道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简单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感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难点:分析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水蚤若干,清水,滴管,吸水纸,浓度分别为5%、10%
、15
%和20
%的酒精,单孔凹面载玻片(或载玻片),显微镜,
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出示一张图片(喜庆佳节,举杯欢庆),少量饮酒能增添喜庆气氛,对身体基本无害,但是“酗酒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大量酒精在体内积聚,对人体有害无益。”你觉得这样说法科学吗?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说法的科学性。
观看图片,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认识一下实验台上的试验器材,你们认识烧杯中的实验动物吗?(出示水蚤身体结构图片)那么能不能利用水蚤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提示:要不要设置对照实验?如何设置?实验中还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水蚤心率计数方法:方法一:打点计数法
按水蚤心跳的节律用笔在纸上点数进行记录。方法二:计算器连加功能计数法
在计算器中输入“1+=”后,按水蚤心跳的节律来按“=”键,最后所得数据减去1,就是水蚤实际的心跳次数。
学生:鱼虫,淡水小动物,身体半透明,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它的心脏,能数出它的心跳。通过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可以了解酒精对水蚤的影响。学生6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利用水蚤为实验材料的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方案。(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在清水中的心率,记录数据。(2)加入不同浓度的酒精,再观察水蚤在不同浓度酒精中的心率,记录数据。将两组数据加以比较。小组之间互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中的细节:(1)对照组和实验组除酒精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水蚤的大小、水温、水体和营养状况等都应该相同。(2)实验要重复多次,涉及到的个体数目越多,结论越可靠。(3)对每只水蚤来说,放入酒精溶液中的时间应该一样,实验过的水蚤放在一杯清水中,不要再放回到原来的容器中。每次实验前都要将载玻片清洗干净。(4)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5)水蚤心率很快,用打点计数法或计算器的连加功能来记录,可以提高计数的准确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活动
指导学生实验,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碰到的困难。
学生两人一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水蚤在不同浓度的酒精中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表格中。
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汇报并分析实验数据
将实验数据汇总,师生共同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填写实验报告。
培养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拓展应用
讨论:酒精对水蚤心率有何影响?为什么提倡青少年远离酒类和酒精饮料?
6人一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能与同学讨论、交流,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由酒精对水蚤的影响联系到人)
感悟:酗酒对人体健康有害,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要远离酒类和酒精饮料。
与引入呼应,进一步强调酗酒的危害。
PAGE
2第3章
第2节(第4课时)疫苗和传染病预防
1、
设计思路
学生都有预防接种的经历,从活动“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入手,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已经接种过的疫苗及其预防的传染病,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通过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通过一段“牛痘疫苗的发明”的录像,可以比较直观地感受到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教学中,密切联系教材的具体内容,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让学生感悟关爱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种痘术,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我国计划免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
知道什么是疫苗和计划免疫。
理解我国计划免疫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的种痘术,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了解我国计划免疫的辉煌成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
难点: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带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在discovery“人体的奥秘”光盘中截取“牛痘疫苗的发明”的一段录像。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4月25日是什么节日吗?通过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学生: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直接引入主题。
活动:了解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
大家都有过预防接种的经历,知道自己从小到大都接种过哪些疫苗吗?这些疫苗又分别能预防哪些疾病呢?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并帮助学生解答第4个问题。
学生四人一组,阅读自己带来的预防接种卡上的信息。小组讨论:1.你接种的第一种疫苗是什么?它能预防什么疾病?2.从出生到现在,你接种过哪些疫苗?这些疫苗能预防哪些疾病?3.在你接种的疫苗中,有没有口服的疫苗?4.你接种过流感疫苗吗?接种流感疫苗是否一定能预防流感?为什么?
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疫苗
用接种疫苗的方法可以提高人体对某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那么同学们大胆地猜一下:疫苗可能是什么物质?是抗体还是抗原?教师补充:疫苗是提取微量病原体或病原体的部分物质,并加以灭活或减毒制成的。问题:通过预防接种来预防传染病的方式是非特异性免疫还是特异性免疫?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思考老师的问题,并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疫苗的发现
你知道“疫苗”的出现是与预防“天花”这种传染病有关系的吗?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1世纪,我国就已经采用将轻症天花患者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后来明代又发明了用天花病人的痘痂磨成粉末来通过鼻孔接种。种痘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事业的一大杰出贡献。18世纪,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发明了牛痘疫苗,能有效的预防天花。(播放一段录像,该片断可以在discovery
“人体的奥秘”光碟中截取。)
观看录像。
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感受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
疫苗能有效地使人们普遍地获得比较好的免疫力,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国家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我国是在1978年开始计划免疫工作的。哪些疫苗是计划免疫的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计划免疫率在85%以上,上海的计划免疫率在95%以上,计划免疫的成效显著。出示一张上海市某区多年来(包括计划免疫前后)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可在网上查到),从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学生察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了解我国计划免疫的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上海还将乙脑和流脑也纳入了计划免疫的范围。了解传染病的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后明显下降。
感悟计划免疫的辉煌成就。
小结
计划免疫的工作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命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60年代初就消灭了天花,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被消灭。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业
问题:某位同学与水痘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水痘,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独立思考后回答。
检测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PAGE
2第3章
第2节(第6课时)
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
一、设计思路
常见非传染病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我国不同时期排在死因前3位的人类疾病死因谱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从而懂得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通过课前学生收集的有关“吸烟有害健康”和“酗酒有害健康”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理解吸烟和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让学生体会不仅要自己不吸烟、不酗酒,还要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积极宣传吸烟、酗酒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生活方式病”,利用一段Flash动画和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以“肺癌”为例,说明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以此引起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家人生活方式的了解,进一步体会预防常见非传染病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从而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念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方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认识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举例说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
举例说出在我国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癌症)及其预防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收集的“吸烟有害健康”实例资料的讨论和交流,从中感受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生命科学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能有意识地运用健康的有关知识,初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等实例的资料。收集有关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恶性肿瘤(如:肺癌)等的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出示一张我国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排在死因前3位的人类疾病死因谱,思考:我国的疾病死因谱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尝试说一说这样变化的原因吗?
看图,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认识到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以此引入课题。
生活方式
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有助于健康的?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利于健康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影响?
思考回答。
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从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危害人体健康
利用课前查找的“吸烟有害健康”实例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烟雾中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器官有哪些不良影响?
播放一段吸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Flash动画(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学生讨论并分析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烟草燃烧后生成的烟雾成分有几百种,其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等。长期大量吸烟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青少年吸烟会降低记忆力,分散注意力,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学习。
体会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应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做精神文明的促进者。
酗酒危害人体健康
回顾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并出示一张酗酒危害健康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了解酒精在被人体最终分解前,能对多种器官组织起危害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最为明显,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酗酒还表现在对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乙醇依赖者的下一代还可能出现胎儿酒精综合症。
感受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不应该酗酒。
影响健康的主要非传染病之一——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通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医学研究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系。思考:
你知道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冠心病吗?怎样预防冠心病?播放一段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因及预防措施的Flash动画(在网上可以下载到)。引导学生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思考问题,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等。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治意识。
关注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
影响健康的主要非传染病之一——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也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如:肺癌:出示一张“男性吸烟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的柱形图,分析: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理解吸烟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其中约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时,烟草的烟雾中只有约10%被吸烟者吸入,而其余的90%却散布于空气中。这些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使不吸烟者被动吸烟,间接受到伤害。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宣传吸烟的危害,开展戒烟,限烟的健康教育活动。
小结
了解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家长写一份有理有据的改进建议。
进一步理解,预防常见非传染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PAGE
2第3章
第2节(第1课时)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设计思路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疾病与健康”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对传染病并不陌生,但对传染病的理论认识还很欠缺,本课时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传染病的理性认识。
以“头脑风暴”引入,了解学生对传染病的真实反应,引出课题;在小组活动中,创设了生活化的情景,即回忆自己或家人生过的疾病,并通过小组讨论将这些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同时教师提供一些病原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教材中的“信息库”栏目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教学中,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较快的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是教学的重点,联系学生熟悉的流感病例进行讨论与分析,采用谈话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疾病可分成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了解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实例理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疾病的分析,学会将疾病归纳成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类。
了解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更好地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初步建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通过小组学习,养成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
查找流行性感冒传播的图片,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头脑风暴:当提到“传染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同学们各有不同的反应,今天我们来了解传染病。
听到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说出自己的第一反应,如:可怕、会传染、要警惕、戴口罩、与病毒有关、传染病人要隔离等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大家都有过生病的经历,也目睹过家人生病的情景,还记得自己或家人都生过哪些病吗?
学生小组活动:学生4-6人一组,说出自己或家人曾经患过的2-3种疾病。讨论:这些疾病中哪些是不会传染的疾病?哪些是会传染的疾病?
这些传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培养简单的归纳能力。
什么是病原体?
问题:这些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出示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或乙肝病毒等病原体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
信息库
“传染病的病原体”思考:体癣、淋病、流行性感冒、婴幼儿秋季腹泻、回归热和疟疾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如:肺结核;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流感;有的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丝虫病;有的是由真菌引起的,如:体癣。师生共同总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回答,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补充。(可以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完成)
能较快的从资料中提取关键词,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传染病的概念
设问:什么是传染病呢?有何特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式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
学生:传染病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出示流感传播的图片(见附件1),你能用语言描述流感病毒是如何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那么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呢?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P82
信息库
“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内容,指出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学生: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含有流感病毒的空气后,病毒进入了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总结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同桌交流后,回答: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流感的人。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空气传播(如:流感)饮食传播(如:婴幼儿秋季腹泻)接触传播(如:体癣、淋病)生物媒介传播(如:斑疹伤寒、回归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而容易感染的人。如:未生过水痘的儿童就是水痘的易感人群。
能够描述流感传播的过程,培养表达能力。能较快的从资料中找到关键词。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如何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呢?如:当你自己患流行性感冒时该怎么做?(以预防流感为例,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回忆自己患流感时的细节,总结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小结
我们了解了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后,当你再次看到“传染病”时,你的反应又如何呢?虽然如此,仍要对传染病提高警惕,人类与传染病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出示一份××年×月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统计表,简单介绍目前传染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理解预防传染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学生:可防可治、并不可怕、有的传染病可以消灭等等。
与引入相呼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作业

附件1
PAGE
4第3章
第2节(第3课时)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设计思路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讨论问题的机会。
利用热点问题“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学生已有一些了解,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录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二道防线在人体免疫中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自制的抗原与抗体作用的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抗原与抗体的作用原理;通过“血清疗法”的介绍与学生讨论,以境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分析人体免疫的功能,让学生感受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学会珍惜生命和欣赏生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
认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知道抗原、抗体的作用原理。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运用免疫知识解释较简单的生命现象和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学会欣赏生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难点: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准备
制作抗原与抗体的作用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问题:你们知道器官移植吗?,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器官移植给病人呢?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这种功能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免疫功能。
小声议论,尽量回答老师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你认为:什么结构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等结构又是如何阻止病原生物入侵的?(出示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图)引导学生理解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它能不断地将粘液、细菌、灰尘等摆向喉部,经咳嗽排出体外。提供资料: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将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手上,每隔一段时间检查链球菌的数量,结果如下:时间链球菌数量3分钟3000万个60分钟170万个120分钟3000个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学过皮肤的上皮组织的功能和粘膜的有关知识,回答老师问题。
理解皮肤上的分泌物能将细菌杀死。最后学生依据分析总结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的作用。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感悟:痰中含有细菌、病毒等病原生物,所以不要随地吐痰;渗透卫生习惯教育。具有分析简单数据的能力。
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问题:若人的皮肤有伤口而又没有及时消毒或人的体质较弱时,病原生物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放映一段录像,在discovery“人体的奥秘”一碟中寻找录像资源,主要是讲述白细胞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讲述:吞噬细胞还会将人体每天衰老、损伤、死亡、突变的细胞清除;同时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将细菌消灭。
观看录像,理解白细胞在抵抗病原生物中的作用。总结: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从视频中直接感受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神奇,学会欣赏生命的完美和精细,渗透生命教育。
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问题:当侵入的病原生物数量很多或毒性很强时,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抵挡不住病原生物的入侵,人体又会怎么办呢?人体的免疫器官有哪些呢?教师演示抗原与抗体作用的示意图,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非典”时期的图片,用文字介绍“血清疗法”曾挽救了不少非典危重患者的生命,渲染气氛。讨论:血清疗法为什么能有效地抗击“非典”病毒?
了解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会产生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学生结合图示理解抗原和抗体的作用原理,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解说这一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活性;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这些淋巴细胞会立刻产生抗体按同样的作用清除抗原。
小组同学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后解决问题: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会诱导人体产生抵抗该病毒的抗体,一旦SARS病毒再次入侵,这种抗体就会“挺身而出”,将SARS病毒清除。非典康复病人的血清中存在有大量抗SARS病毒的抗体,血清疗法正是借用这种抗体的威力去战胜SARS病毒,而没有患过“非典”的人,其血清就没有这种“特异”效果。
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生命过程。能有意识地运用免疫知识解释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问题:比较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有何不同?
同桌交流,找出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归纳比较的能力。
免疫的功能
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出现排异反应?
进一步理解人体免疫的功能。
培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