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一册 第1章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案(7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一册 第1章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案(7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7-21 13:54:11

文档简介

第1章
第2节
(第3课时)
什么是人体内环境(2)
实验与实践:测量人体的体温、心率、唾液的pH等生理数据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实验实践课,本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内环境”这个概念之后,同时也为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人体各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打下基础。本课的实验方法、技能训练等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精确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统计、分析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如何进行科学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学会使用体温计等常用仪器测量人体的几种生理数据,并能对这些生理数据用正确的方法客观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学生能体验到人体能调节内环境的稳定性。
3、在生理数据的测定实验中,学生能体会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意识到科学测量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生能初步学会使用体温计等常用仪器测量人体的几种生理数据并客观记录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来观察人体内环境的一些基本状况。
难点:
1、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学生能体验到,人体能调节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在生理数据的测定实验中,学生能体会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意识到科学测量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准备)口腔用体温计、脱脂棉、70%的酒精溶液、带秒针的表、pH试纸(广泛试纸与pH5.5~pH8.0精密试纸)、试管架与试管,玻棒
五、教学过程
实验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实验说明
实验准备
测量是科学探究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之后,我们将在这节课上对人体的体温、心率、唾液的pH值等常用生理数据进行测定,并通过数据来观察人体内环境的一些基本状况。请同学们清点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应该具备的实验器材请见屏幕(多媒体字幕)
学生检查实验器材
测量人体的体温
首先我们来测量一下同学们的体温。测量体温的工具是体温计,请同学们拿出体温计,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请大家观察你手中的体温计,它的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如果有的小组的体温计不在35℃以下,请你们将它用力甩动,使水银柱回落。教师做示范,并提醒在甩动过程中注意不要碰到桌椅和同学,以防意外。思考题一:为什么在测量前一定要使水银柱在35℃以下?接下来请大家用浸有70%酒精的脱脂棉小心地擦拭体温计,进行消毒。各组开展测量,测量要求:将体温计放置口腔舌下约3~5分钟,取出。用酒精棉花擦拭后读数,读数到小数点后第一位。各组员之间轮流测量,每次测量前都要使水银柱回落并消毒。将大家的数据记录下来。请大家设计一张能够反映你运动前后体温变化的表格,填入安静时的体温。
取出体温计,根据教师要求观察,回答:量程为35℃~42℃,最小刻度值为0.1℃学生观察,有的回答“是”,有的为“否”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测量
在这项活动前及时提醒,防止发生温度计碎裂等意外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忘记将水银柱甩回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巡视与指导。
测量运动对体温和心率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一下运动对于心率的影响,也将通过数据的测量来进行探究。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人的脉搏,正常人每分钟的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而腕部动脉的测量最为方便。请大家先找到自己的腕部动脉。(多媒体出示图片示意,教师示范,并请组内同学互帮互助找到自己的腕部动脉)请大家端坐,保持安静计时一分钟,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脉搏数进行计数,计数时不要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说“停”的时候停止计数,记录下你们的心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我们进行运动之后,我们的心率是否会不同。当教师说“开始”的时候,请同学们原地快速起蹲一分钟约30次,说“停”的时候马上停止。再听教师口令测量自己运动后的心率。请大家测量你们现在的体温,并填入体温变化的表格。请大家根据练习册37页表格2记录的包括安静时、运动后和运动后3分钟、5分钟、10分钟的心率情况。画出柱状图来表示。(约3分钟后)学生绘制已毕,再次测量心率
学生活动,找到腕部动脉测量脉搏学生记录学生活动学生测量、记录体温数值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根据测到的心率数据绘制柱状图。测量、填表、绘图
教师加强巡视与指导,个别同学的腕部动脉位置会不同,教师要及时关注并帮助。多媒体演示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以帮助一部分有困难的同学完成绘制。5分钟后和10分钟后的心率测量穿插在之后的实验中。
唾液pH值的测量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能够反映液体酸碱度的一种试纸——pH试纸。在实验器材中有两种试纸,广泛试纸与精密试纸。请同学注意区分。唾液的收集:将试管至于下嘴唇下方,使唾液缓缓流出。每位成员用一个试管收集自己的唾液,做好编号或放置在试管架的固定位置。每人一根玻棒,取少许唾液蘸在pH试纸上,先用广泛试纸测出大致的范围,再选用pH值量程为5.5~8.0的精密试纸进行精确测量,各测三次,做好记录并算出平均值。(教师根据运动后心率测定的时间安排),补测运动后5分钟、10分钟的心率活动(穿插在唾液pH测定的实验中),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测得的小组pH值的平均值,找出你们小组同学的唾液pH范围。
学生活动,收集唾液测量唾液的pH值学生统计数据,数据处理从统计中体会到:科学的实验过程必定是由粗→精。记录运动后5分钟、10分钟的心率
教师注重巡视,加强指导教师应对于学生制表情况进行指导
实验数据的讨论
1.我们测量了两个体温的数据,大家发现在运动前与运动后的体温有没有变化?说明了什么?2.我们也测量了五个心率的数据,请大家回答心率与运动有什么关系?3.每个小组统计后发现你们小组同学的pH值大致在什么范围?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与同学们一起归纳出本班同学唾液的pH范围。4.参照我们统计出来的数据,与书本上为大家提供的参照值有没有差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5.剧烈运动后,同学们常常大汗淋漓,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有变化,运动后体温升高学生回答:运动后心率加快,再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状态小组代表交流学生讨论,提出剧烈运动后,人的体温会升高,而出汗能帮助降温。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数据有偏差,则注重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本课小结
人体能通过出汗来对运动后升高的身体进行降温,这说明人体的体温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我们机体的调节功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人体的内环境中的其他理化特征,如渗透压、pH值,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范围都严格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今天,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实了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PAGE
1第1章
第2节(第4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1)
一、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了解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了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而本节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是进一步理解这些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主要涉及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内环境稳定”的内容相对复杂而抽象,因而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再忆为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模型、挂图或者课件等,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课件)和“血液循环途径”的插图(或课件),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能描述出血液循环的两条基本途径;
(2)通过观看“毛细血管结构”结构图(或课件),并分析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学生能概述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3)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复习,学生能指出其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认识到血液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途径和功能;
2、学生能指出血液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难点:
1、学生能概述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2、很多与内环境稳定有关的调节活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四、教学准备
血液循环系统模型,有关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挂图或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1、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常见疾病举例:人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引起中暑。人的体温升高时可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此外,大量出汗,体液过量丢失会引起乏力、低血压和虚脱;盐也随之丢失,导致血液循环和其他各系统功能紊乱。所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1、听讲并试着举例:如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2、了解学习任务。
开门见山。
一、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肺循环3、体循环
复习:
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物质运输
1、结合挂图、模型或课件组织学生回顾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解释: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的微细血管,血液在此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等。结合挂图或课件介绍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见附页
)。血液由心脏节律性地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心,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称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3、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插图“体循环和肺循环”,使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知道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讲解并强调红蓝两种颜色分别表示动脉静脉血液,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是在变化着的。?4、进一步要求学生观看肺循环课件,加深对肺循环途径的了解。5、要求学生观看体循环课件,加深对体循环途径的了解。6、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血液为组织细胞带来了氧气和养分,那么这些氧气和养分又如何进入组织细胞为它们所利用?
1、回忆: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观察思考。观察思考。
4、观看肺循环的途径: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通过与之连接的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5、观看体循环的途径: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把氧气和养料带给细胞),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随血液流入小静脉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左心房。回答
由旧知引入新识,比较自然。通过教材和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直接和正确的认识。
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物质交换
观察毛细血管结构示意图(课件),比较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思考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物质交换?②、那么血液中的新鲜氧气与养分又来自于那里?(为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意图(或课件),小组讨论。能认识到血液和组织细胞间通过组织液的中介进行物质交换的。从而能回答:6、组织细胞则从血浆和组织液等内环境中获得养分和氧气。回答:血液流经小肠和肺部时,获得养分和氧气;(具体下一节学习)
小结
提问:1、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如果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对于内环境会有何具体影响?
思考回答。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存在统一性关系理解:血液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学习训练)
练习册P7(二)2、6、7、9;P10(四)3;P11(五)
思考回答。
附页
PAGE
3第1章
第2节(第2课时)
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1)
一、设计思路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认知“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的第一课,在本课之前,学生对于“人体内环境”这个概念没有既成的知识积累,因此要注重“内环境”这个概念的提出与描述的科学性,为之后学习“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打下知识基础。
“内环境”这个名词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注重以情景创设、图片辅助等形象生动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理解以及对内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指出内环境的概念,说出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学会比较正常状态下的数据和病理状态下的数据,分析血液常规化验报告,据此推断一些常见疾病。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难点: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2、学会看血液常规化验报告,比较、分析正常状态下的数据和病理状态下的数据,据此推断一些常见疾病。
四、教学准备
新鲜动物血(抗凝处理、静置12h)、试管、多媒体课件、血常规检查单(学生自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我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我们身体里究竟有多少水呢?我们先来自己算一算吧!活动:算一算,我的身体里有多少公斤的水?多媒体演示公式:你体内的水=你的体重×60%请同学们算出自己身体内有
多少公斤的水?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吧!点评:很多同学体内的水的重量都超过了一袋25公斤大米的重量,那么这些水在我们人体的哪些地方呢?
根据公式计算同学交流:我体内有24公斤的水,我体内有32公斤的水……同学交流:在胃里,在膀胱里……
学生能很快算出答案,对于自己活动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知要来得生动。学生思考,并能较快地得出体内的水并不都藏在我们的“肚子里”,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内的水在胃、膀胱等器官内的储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它们更多地分布在人体的细胞内外,称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远古时期的单细胞生物浸浴在海洋中,在进化为多细胞生物之后,机体内部的细胞已经不可能与海洋接触,因此机体内开始出现了细胞外液。我们人体内的绝大多数的细胞也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细胞的代谢活动都要通过细胞外液进行。所以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是人体的内环境。媒体演示: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
学生结束讨论,听讲
讲述细胞外液的由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和作用
血浆与组织液
媒体演示:血浆——血细胞的内环境组织液——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下面我们首先看看血浆及其中生活的血细胞
血液的组成
人体内有一条条奔流不息的红河,它们就是遍布人全身的血管,血管里流淌着的是血液。我们刚学过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们与血液的关系:媒体演示:血浆+血细胞=血液出示经抗凝处理并静置12h的动物血,经过抗凝处理的新鲜血液,静置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生分层现象,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血液的组成:血液总量的45%为血细胞,55%是血浆。血浆中主要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和无机盐、脂类组成。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观察
实物演示更为直观,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参照书本21页的图片“血液的组成示意图”
血细胞
同学们在观察过人血液涂片的标本时,看到了哪些细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血细胞有什么作用吧!红细胞(媒体出示图片):数量最多,含血红蛋白(含铁),呈现红色。血红蛋白能与氧气及二氧化碳结合,运输这两种气体。趣味学习:“蓝血”动物白细胞(媒体出示图片):形态圆球形、有核,数量比红细胞少得多,根据形态和染色性分为多种,有免疫防御作用。趣味学习:化脓是怎么一回事?血小板:体积较小的细胞碎片,促使血液凝固,止血作用。趣味学习:奋不顾身的堵漏工(讲止血的过程)
部分同学能回答出:红细胞、白细胞……
在讲述三种血细胞的时候分别穿插相关的趣味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请大家拿出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检查单,对照检查项目后的正常参考值,看看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结论。血液常规检查的数目偏离正常范围的10%以上,就提示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如贫血、炎症、凝血障碍等……介绍青少年时期容易患的缺铁性贫血,多吃含铁高的食物如肝脏、瘦肉、海带等。
小组活动,讨论,记录交流:我妈妈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我的白细胞偏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予切实指导。
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复习内环境的概念,请同学们回顾血细胞的种类及作用。
PAGE
3第1章
第2节(第5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2)
一、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了解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了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而本节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呼吸、消化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主,充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模型、挂图或者课件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能说出“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阅读教材“肺泡结构”、“小肠结构模式图”,学生能概述肺泡、小肠结构的特点与呼吸、吸收功能的关系,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呼吸和消化循环系统功能的复习,学生能指出它们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肺泡结构”、“小肠结构模式图”,学生能概述肺泡、小肠结构的特点与呼吸、吸收功能的关系,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难点:通过呼吸和消化循环系统功能的复习,学生能指出它们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有关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复习引入
回顾上节课:血液通过循环系统,把经呼吸器官吸收的氧和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各处细胞代谢产生的最终产物送到肾脏、肺脏等排泄器官,并由它们排出体外。提出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
了解学习任务。
二、呼吸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
复习:
呼吸系统的功能——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有哪些。2、阅读书本P27插图,了解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特点有哪些。
3、出示课件或挂图——人体呼吸的全过程:①、讲解: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于浓度的差异,氧气就从肺部扩散到血液中,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肺泡中,再从肺泡排出体外。②、补充:含氧多的血通过血液循环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
4、小结:呼吸系统的活动可补充细胞代谢消耗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维持细胞外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回顾:1、呼吸道和肺。2、回顾:(1).肺泡数目多3—4亿(个)(2).肺泡总面积(m2)大,93
M2(3).肺泡结构①肺泡上皮是单层的,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贴
②肺泡毛细血管多,包绕肺泡外表面③弹性纤维缠绕肺泡表面,使其弹性回缩3、观看课件或挂图,了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4、理解。同学复习25页图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模型、挂图或者课件等,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消化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
复习: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1、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2、食物三大成分的化学消化过程如何。
      
  3、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吸收是指包括水和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①、出示挂图提问:小肠结构的特点与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呢?小肠绒毛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总结:4、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可补充细胞外液中因细胞代谢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
回顾:
有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淀粉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
甘油和脂肪酸听讲理解。4、观看挂图或阅读书本P28回答:(1)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或者书28页图就可看出);(2)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有微绒毛了解:这种结构特点——增加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吸收更充分。理解:吸收后的这些物质进入循环系统,送达全身的组织细胞。
小结
提问:如果呼吸、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对于内环境会有何影响?
思考回答。
理解应用能力培养。
(学习训练)
练习册第二节(一)4、(二)3、6、7、9(四)3(五)
思考回答。
脂肪酶
PAGE
1第1章
第2节(第1课时)
人类能在怎样的环境中生存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说有比较深的认识,因为我们学生自身就一直生存在这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之中。学生也许在平时生活中并没有对大气的温度、含氧量、淡水和食物等这些基本环境条件理性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列举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同时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展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分析,学生能指出适合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外界基本环境条件。
2、学生能简单判断哪些条件适合于人类生存以及哪些条件不适合于人类生存。
3、通过外环境的学习,领略科学家的伟大创造“在不良环境中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必要环境条件”;初步体验宇航员在太空生存的艰难和献身于人类科学研究的牺牲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指出适合于人类陆地生存所需要的外界基本环境条件。
难点:能简单判断哪些条件适合于人类生存以及哪些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体生存在自然界中,我们所处的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简称外环境。目前所知,地球环境是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地球环境是指的就是人类生存的外环境。那么有什么条件是人类必需的生存条件呢?请看PPT。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加以表扬或作纠正。并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地球上是否每一个角落都适合人类的生存呢?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提出温度、水、食物和氧气。
估计学生不会提出大气压力等问题,教师不忙解答
极地对人类的生存影响
这是地球的极地,是我国的南、北极地科学考察站,有我们科学家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极地是否适应人类生存?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正确答案,表扬或纠正学生的答案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出现南、北极的中国科考站学生能够说出极地的温度太低、人类生活需要的食物不够等(要说出其中关键原因是大气的温度)
沙漠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这张PPT展示的是沙漠,与基本条件相比有哪些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在沙漠中生存需要补充哪些物质条件?肯定学生正确的回答,指出不足之处。告诉学生人类每天至少需要2.5升饮用水,以及以大量的食物。
观察图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交流结果。
三幅图片,有二幅分别有人或骆驼大部分学生会说明沙漠中缺水、昼夜温差大(不是基本环境条件),白天的温度过高、缺少食物(缺少的基本条件为淡水)
水域中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这是一幅海洋生态环境的图片,请问水域环境中为什么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大家看到海洋里有各种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海洋或者其他水域环境中如果没有氧气那么生物怎样呼吸呢?答案是肯定的。水域中有氧气。只是氧气含量不高,不足于人类的呼吸。人类每天需要约450升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展示:俄K-159核潜艇图片叙述该潜艇是在离海平面170米以下沉默的。原因是海洋越深大气压越高引起的。人类最适宜的大气压力为1个大气压,又称标准大气压。
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并回答学生听讲
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可能说水中没有氧气,不适合人的生存。但还可以得出水域环境的温度低。水越深水对人的压力越大等。
太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浩瀚的宇宙是人们的地方,谁都想去宇宙空间看一看,走一走。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种种障碍堵在我们的面前。是些什么障碍呢?你认为应当提供哪些条件保障宇航员的基本环境得以生存?我们要向宇航员学习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肯定或纠正。
学生观察图片后,根据已知的知识可回答:宇宙空间是真空的缺氧、缺少食物、饮用水、温度与压力,脱离了地球对人类的引力使宇航员的运动受到限制等,还缺少宇航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学生回答:如坚持锻炼身体、要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努力学习更多知识为人们服务等
有四幅图片,分别是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
火山爆发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这连续的几幅画面都是爆发的火山,如果有人生活在其周围,会造成哪些灾害?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火山爆发后,有炙热的温度,有放射性的火山灰,会侵害人体的细胞,造成病变或死亡。所以,当火山爆发时,应该听从指挥有序的撤离,到安全地带等候消息。
学生观察画面,如属于岩浆喷射到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生存的希望,包括炙热的温度、放射性各类元素的释放等。要远离火山,到安全地带去。
高山
大家看到这是一幅高山的图片,高山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理由是:高山缺氧、高山缺少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此外,高山上还有哪些不适合人类生活的条件呢?会造成哪些后果呢?在此要特别指出山越高不仅氧分压越低,人会造成缺氧以及缺氧所造成的一些症状头痛,眼花,严重的还会造成晕厥。此外,山越高,大气压力就越小,造成气急等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结1
经过以上图片的观察和讨论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有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大气温度、压力、含氧量、淡水和食物。
环境灾害
当人类具备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后,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答案是否。因为还会出现一些灾害性的事故,这些事故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另一类是人为灾害。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刚刚也提到过,如火山爆发。现在大家继续观看PPT,这里展示的是山体滑坡、洪水及海啸。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包括你知道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有时是人为的因素,人们在不知不觉地破坏了环境如烟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某些生物繁殖超过一定数量、化学物品的乱弃等,也都能够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由自然因素造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时是不可抗拒的。主要是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讨论得到为了使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将污染物放入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小结
同学们,在将要结束这堂课的时候,想请同学讲讲: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懂得哪些新的道理或者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共同享受学习成果。
(学习训练)

PAGE
1第1章
第2节(第7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4)
一、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第二节的最后一课时,它是第二节内容的汇总。虽然内容很少但却阐述了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维持的重要与复杂,同时点明内环境必须与外环境之间协调统一。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前面的内容复习一遍,是无法解决这个知识点的。
在教学设计中用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作为主线,用经过剪接的相声录音串起整节课。本课的导入,采用相声中五官的出场,以此引出内环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活动的组织上采用,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形成(扮演):内环境组、循环系统组、呼吸系统组、消化系统组、泌尿系统组和神经系统组。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也为了能掌控课堂,教师参与内环境组并作为其重要成员。首先给各组一定的时间,准备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即各个系统为内环境的稳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如果各系统不配合,内环境会如何?这些问题的解答及列举。内环境组的准备:主要侧重于内环境的稳定对每个系统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所以教师需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指导。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他们代表的系统对内环境的稳定的作用。播放相声中“五官”都要各自抢着说自己(所扮演的系统)重要地位的一段。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他们代表的系统不正常工作,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如何被破坏。内环境组则一一对应回答,内环境的稳定对每个系统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几课的内容,即各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整体性,内环境稳定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同时生命活动又能帮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然也可以设计其他活动,帮助学生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来认识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定的以及维持环境稳定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简述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复习)。
2.学生能解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解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难点:学生能解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
相声《五官争功》录音或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播放相声《五官争功》片段
听讲
这是春晚的一个相声,学生比较熟悉。
各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1、五官对人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内环境的稳定离不开各系统的作用。今天我们也来说一段群口相声: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五个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当然,我没有现成的稿子,稿子要靠你们自己来写。先分组。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组,分别代表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老师参加内环境组。2、布置任务与要求。3、在讨论和交流中,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各系统如果不正常工作的后果。
分组1、各组有以下任务:①所代表的系统为内环境的稳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②如果本系统不配合,内环境会如何。内环境组:准备内环境的稳定对每个系统的重要性。(根据以上任务,各组看书、讨论、定出交流稿)2、各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小组代表的系统对内环境稳定做出的贡献。
1、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可能选的同学不多,教师要适当调整。2、教师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在学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多加巡视,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可能因为希望出彩而准备部分不正确的内容。当然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建议不要指出。在交流时再指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帮助。
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新课内容,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总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讲清:1、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动态的稳定。2、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就是通过一定的生理活动使变化的内环境恢复的过程。3、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是协调统一的,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也要通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来实现的。(为引入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作准备)
阅读教材,思考总结。
小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PAGE
2第1章
第2节(第6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中有关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在七年级的《科学》教材中,《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肾脏的生理位置、作用和基本结构,学生只要求知道肾皮质和肾髓质的功能是形成尿液。没有提出肾单位这个概念。在《生命科学》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加以延伸,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用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人一天饮水量和排泄量是均等的”作为引入,提出排泄的概念,再引申到肾脏作为排泄器官不仅具有排泄作用还对机体的无机盐、水、酸碱的平衡起重要的作用。由于肾单位的结构是显微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和课件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肾单位的各部分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尿液的浓缩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讲解。肾小囊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思考与讨论中涉及,故在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既可以巩固前面利用课件讲解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的启发中,得出讨论结果。思考与讨论的问题2有一定的难度,准备两套方案,一是学生讨论能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加以肯定,二是学生讨论无法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再讨论。设计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和结论时,注意与引入相呼应。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指出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
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的形成中的作用。
3.
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
4.学生能初步比较、分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
5.通过共同的学习探究活动,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尿液的形成flash。演示实验:弯头吸管(用针戳一些小洞,供漏水用)、烧杯、三种不溶于水的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分组活动:塑料袋(用针戳一些小洞)、漏斗、烧杯、五种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黄豆、花生)。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一天的饮水量和排泄量是均等的。这是指的每天喝的水量和什么是均等的?水是无色无味的,尿液呢?尿液中有颜色和气味的物质对身体有用吗?所以尿液的排出就是排泄。
回忆并回答:尿液。尿液有气味而且有颜色。是对身体无用的废物。
从曾经做过的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求学生回答出尿液和水在气味和颜色上的差异。学生如回答骚味,黄色等要加以引导,不用展开。引出排泄的概念。
排泄
排泄就是将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代谢废物、摄入过多的物质、某些异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就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将书中的概念勾画出来。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消化产生的残渣的排出、汗液的排出就不必单独提出,这些内容可以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意义中综合一起讲述。
肾单位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有许多的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其外包围的是肾小囊。肾小囊连着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的下端与集合管相通。
听讲。
课件:尿的形成Flash。该课件主要利用动画的形式将肾单位中形成尿液的过程分步骤讲解。板书:人体每天产生的原尿是150升。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
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滤入肾小囊后,它又怎样形成尿液呢?我们可以再进行演示实验:弯头吸管(用针戳一些小洞,供漏水用、烧杯、三种不溶于水的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沿吸管倒进液体,会有部分水、芝麻从小洞中漏出,流入吸管下方的烧杯,其余的水和固体小颗粒一起流出吸管,流入另一个烧杯中。引导学生分析:烧杯a和b中的物质哪个是终尿?哪个是回到血液的物质?总结:这就是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具体过程如下,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的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其他少量的物质。剩余的水、尿素和其他的废弃物形成终尿汇集到集合管最后被排出体外。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到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分析书30页1题
分析:吸管相当于肾小管,从小洞中流出的就是重新吸回到血液的物质,从吸管口流出的就是终尿。小组活动。讨论并完成问题1,交流。
尿生成的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知道了肾单位的结构,这样复杂的结构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分组活动:塑料袋(用针戳一些小洞)、漏斗、烧杯、六种小颗粒固体(小米、芝麻、米、绿豆、黄豆、花生)。指导:将六种小颗粒固体装入事先戳一些小洞的塑料袋中,用漏斗在下方接着,用手捏紧袋口,用力摇晃塑料袋,使袋中体积较小颗粒漏入漏斗中并漏进下方的烧杯中,大的颗粒不能漏出。塑料袋相当于肾小球,漏斗相当于肾小囊。小米相当于尿酸,芝麻相当于尿素,米相当于无机盐,绿豆相当于葡萄糖,黄豆相当于蛋白质、花生相当于血细胞。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下面现象:血细胞及分子大的蛋白质不能被滤过。为什么会有这现象呢?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都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人体每天产生的原尿是150升思考训练30页2题
小组讨论完成30页思考与讨论问题2。全班交流。
注意:塑料袋可以用稍微厚一些的保鲜袋。六种颗粒必须有二种较大,确保不会从小洞中漏出。绝大数小组都能完成,不能完成的小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加以指导。给出资料。
小结
肾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参与到维持身体细胞正常的生理环境,每天排出机体不需要的废物,同时对机体的无机盐、水、酸碱平衡起作用。它与其他器官一起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