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3节
微生物(第3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为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首先介绍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再介绍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然后再介绍人类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安排就是要让学生对微生物建立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防止或纠正“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这一错误的观点。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可先让学生列举可以直接食用的微生物食品,然后列举应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加工方面的实例,如酵母菌与发酵、醋酸菌与酿醋、乳酸菌与制作酸奶等,初步理解应用微生物制作食品的一般原理。关于微生物导致食品腐败或霉烂的知识,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则做相应的归纳和补充。
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可在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致病微生物与相关疾病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则启发学生从微生物代谢的角度,分析相关微生物的致病原因,区分传染性、非传染性和中毒性疾病,并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这些疾病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系。
最后通过疫苗、抗生素的使用等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引伸出人类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以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展现微生物应用领域的美好前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如有利、有害、共生等。
2.
知道人类在制药、生物防治、转基因工程、饲料开发等方面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3.
知道腐生微生物对自然界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学做甜糕,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的实例介绍,体会到我国在利用微生物方面不断创新的传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辩证的理解微生物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四、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素材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复习总结导入
问: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几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尽管有些腐生微生物会使食物或物品腐败、发霉,有些寄生微生物使人、畜患病,但同时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如青霉素的制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辨证地了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温故知新。自然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1、食用2、药用3、其他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介绍。PPT:展示“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师:在我们印象中可怕的霉菌发挥了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生活中还有那些微生物也对人类有益呢?布置任务,组织、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并交流。(任务略)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抗生素药物名称。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共生”等概念和现象及时进行解释。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任务。食用:酵母菌与发酵、醋酸菌与酿醋、乳酸菌与制作酸奶……药用:抗生素、制备疫苗、冬虫夏草、灵芝……其他:参与物质循环、营腐生的微生物,固氮菌、大肠杆菌……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微生物的正确认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过渡
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微生物也不例外。大家讲了许多微生物的益处,但是不可否认,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确实非常严重。
二、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1、细菌2、真菌
3、病毒
师:从非典、禽流感出发,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危害的讨论。1、组织学生交流、分析课前收集的致病微生物与相关疾病的资料。2、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微生物的致病原因,区分哪些病会传染、哪些病不传染、哪些属于中毒性疾病,并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这些疾病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系。3、分析抗生素药物治病原理及其毒副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目前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状况。
学生活动1、收集、整理资料,在班上交流。2、分析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①传染性疾病:癣、艾滋病、流感、“非典”、菌痢、禽流感等。②非传染性疾病:龋齿。③中毒性疾病:黄曲霉素、毒蘑菇引起的疾病、食品中毒。树立科学用药的意识。
创设情景,引发讨论。
三、人类对微生物的开发利用1、制药2、生物防治3、肥料生产4、环境治理5、绿色能源6、……
1、PPT:提供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自学材料、课文,了解微生物开发、利用现状。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①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微生物……②聪明的你能让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吗?3、及时归纳学生的回答,并作适当的点评。
1、阅读材料、课文,概括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形成对微生物的正确认识。2、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地想象……
建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发挥想象的环境。
播放有关视频短片,展示微生物开发利用的事例。(日本细菌战、国外一些微生物研究引发的恐怖影片。)
观看,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研究为人类所用的思想。
小结
问: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先转与前景如何?
简要说明。
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
(课后训练)
学习甜糕的制作方法。继续思考关于微生物开发利用的科学创想。
PAGE
1第4章
第3节
微生物(第1课时)
真
菌
一
、设计思路
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生物类群,学生相对陌生且存有偏见,或认为没有多大价值,或以为都对人类有害。教学过程中用挂图、实物和显微图像进行直观教学,从宏观到微观上去了解;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食用菌和青霉逐步正确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老师讲授和学生的思维质疑重点掌握真菌的重要特征。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生物类群的构成、特点。能列举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种类。
2.知道酵母、青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3.初步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寻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具有对待微生物正确态度,扬利避害为人类服务。
2.从马歇尔和沃伦对幽门螺旋菌研究事例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
过程和方法
在简单培养和寻找微生物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微生物。
三、
重点和难点
难点:
知道酵母、青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的组成和真菌类群。
重点: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学会观察微生物和了解酵母和青霉、掌握真菌类群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准备
1
.发霉的面包或馒头,试管中发绿的水,腐烂和发霉的橘子和其他水果,
香菇一只,其他种类食用菌适量。
2.
几只已调试好已观察到霉菌、藻类、细菌等的显微镜。
五、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导入
1.要求学生在教室范围内寻找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人、植物、动物)2.出示发霉的面包或馒头、
试管中发绿的水等
问:知道这些当中有很多活着的形态各异的生物吗?知道具体是些什么吗?
1.搜寻
计数。2.讨论回答。
了解学生是否知晓微生物以及知晓的程度。
庞大的微生物家族(信息库和活动园地)
1.小结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列举的属于微生物范畴物种。2.
讲授微生物的家族组成和分布。
1.观察课前准备的微生物样品,教会学生从群体上识别微生物种类。2
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微生物的观察。
你知道吗?
过渡: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研究微生物呢?指导学生学习“你知道吗?”。师生共同补充有关马歇尔和沃伦的生平故事。
组织引导学生谈感想谈体会。
有机结合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
真菌
一、
讲授酵母1.
出示酵母挂图,讲授形态结构。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2.
生殖方式:出芽生殖3
.营养方式:(1)葡萄糖——→水+二氧化碳+能量
(有氧条件下)(2)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无氧条件下、称为发酵)二、
讲授青霉1.
出示青霉挂图、形态
结构:菌丝多细胞,顶端扫帚状,青绿色孢子放射状。2
.营养方式:腐生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回答学生问题。
听讲、理解、质疑提问。比较动物、植物的营养方式。让学生指出青霉细胞结构。比较青霉和酵母的异同让学生质疑提问
以下内容注意整和学生经验。细胞各结构的所处位置。为无性生殖方式之一。可利用来做馒头面包等。可用来造酒。
思考与讨论总结
指导讨论。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用更准确精练的语言归纳。微生物:微小生物的总称。真菌:少数单细胞,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无叶绿素、异养生活。
灵芝也属于微生物吗?让学生归纳微生物和真菌。
学习归纳。
PAGE
1第4章
第3节
微生物(第2课时)
细菌和病毒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庞大的微生物家族,另一部分是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在学完“真菌”部分后,“细菌和病毒”是本节的第二课时。细菌的名称大家都熟悉,但学生都没有看到过细菌。因此通过准备好的演示材料,让学生观察一个个菌斑或通过观察细菌视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细菌,形态大小各异。
对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细菌结构模式图,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外向内的顺序,依次观察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对于细菌的细胞核,教师要强调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的细胞质中有一块分散而形态不固定的〈球形、哑铃形或带形〉比较透明的区域,这就相当于真菌的"细胞核",里面也有遗传物质。
病毒的教学:一是可以通过禽流感、艾滋病、SARS等实例引出课题。二是要让学生明白病毒是比细菌更小的一类生物,它的大小要用“纳米”来计算。通过换算,让学生建立起纳米的概念。通过同细菌大小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病毒更小。关于病毒的结构的教学,可用噬菌体的结构来讲解。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微小的一类生物。由于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它只能进行寄生生活。正因为它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生活,所以,要消灭它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人类至今尚没有办法治愈艾滋病、禽流感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细菌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寻找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无处不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难点:
微生物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问: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一下细菌?
师: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PPT:一、细菌
播放细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观看视频。
通过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1、形态
问:细菌为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几类?细菌的结构又如何呢?PPT:出示细菌的结构。
学生根据视频归纳总结。
2、结构特点
师:细菌的结构与植物细胞有何异同?
学生思考并比较。
注意强调: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3、细菌的生殖
继续播放细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问:刚才的视频中细菌的数量迅速增加,请问这是什么现象?问:细菌的生殖有何特点?(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
学生回答:细菌生殖。学生思考并回答:分裂生殖。
4、细菌的营养——异养
腐生
寄生
问: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指导并总结: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光合作用;②阳光;③异养。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举出生活中有关腐生、寄生细菌的例子。
过渡
谈到细菌往往令人退避三舍,然而还有一种更厉害的微生物更可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PPT:二、病毒(图:噬菌体为例)
问:病毒作为一种最小的生物,你了解它吗?
引发学生思考,查找书本介绍。
1、形态结构
问:病毒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几十纳米,它的形态如何?结构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营养方式
问:病毒只有简单的结构特点,那么它能否独立生活?问:病毒靠寄生于细胞体内生活,对生物体有何危害?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由于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只能进行寄生生活。根据病毒的这一特点,联系禽流感、爱滋病等传染病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危害性。
3、生殖方式
引导探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又是采用什么办法繁殖后代的?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小结
归纳总结:细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简要回答。
课后训练
尝试利用酸奶和鲜奶自己制作酸奶。
PAGE
1